在生命之初人便已经存在于某个最基本的三角关系之中:父亲、母亲和孩子。而这个三角关系是人一生所参与构成的三角关系中最原始,影响力也是最大的一个。父母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传授给孩子,所有的经验围绕在孩子周身,正是从这里开始,人了解到可以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些什么,怎么样他人相处,可预期到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于是很快形成了对周围环境的某种掌控能力和应对方式,使人们更加安全。
下面通过将萨提亚的原初三角关系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简明的比较,帮助理解萨提亚的原初三角关系概念的内涵。
两者都强调父母,即人生命的创造者与其关系对人的心理成长的影响,同时,两者都强调三角关系对个体的影响是在无意识层面的,弗洛伊德认为需要将潜意识意识化,而萨提亚认为要提高个体对过往经历和自己内部加工模式的觉察。弗洛伊德讲三角关系,主要是讲俄狄浦斯期,即儿童在3~6岁时对父母中异性一方的性的欲望和想法,以及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排斥,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要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才能在成年后与另一名异性发展亲密的恋爱关系,如果性驱力固着在这个阶段,会让个体的关系发展出现问题。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里,俄狄浦斯情结是尤如支柱一般存在的概念,强调儿童对父母中异性一方的性的幻想的部分。
萨提亚的三角关系关注三个人之间真实的关系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影响。关注婴幼儿期的个体如何来感知和加工这个客观世界,加工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这种感知和习得的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如何在生命长程中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行为方式。三角关系中的习得经验决定了儿童将适应周围的环境,以及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信任程度。长大之后的个体,不需要旧的应对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处理问题,但旧有的模式在个人生命中根深蒂固,这就导致人出现了情绪困扰、内心困惑,最终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唯有自己觉察,接纳之后方能改变。萨提亚非常强调原初三角关系里两个特征,一是矛盾信息,二是某些情境下,个体会被排除在外。(www.xing528.com)
矛盾信息是指观察到的信息与被告知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父母双方提出来的要求不一致。比如妈妈看上去愁云满面,但孩子询问的时候,妈妈会说我没事,我很快乐。这就让孩子觉得迷惑,并怀疑是自己不对劲或者自己不好而让妈妈不高兴。父母双方要求的不一致可以以儿童吮吸大拇指为例,如果妈妈认为吮吸大拇指是正常的行为,而爸爸认为这样对牙齿的成长不好,孩子就面临了矛盾的信息,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被允许和鼓励吮吸大拇指,而跟爸爸在一起时,每次的吮吸都会被爸爸批评和制止。如果儿童单独跟父母一方待在一起没问题,但父母双方都在场时,可能会出现问题。
个体被排除在外的部分是萨提亚重点论述的部分。这个部分也非常好理解。在某一时间和空间情境下,个体的注意力只能够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沟通也只能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并经常随时空和不同的事件而转换。比如父母协商家庭重要事件的时候,父母的全部关注力都在对方身上,这时候如果孩子有特别想与父母分享的事,会尝试插入话题。如果父母一方停下来并与孩子沟通,则父母之中的另外一方会被忽略。以一家三口为例,夫妻带着4岁的女儿做出租车,都坐在后排,孩子坐在中间,中途妻子在孩子面前牵丈夫的手,丈夫也给予回应,两个人手牵着手,这时女儿大闹“你们俩相亲相爱,都不爱我!”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在某一些情境里,人的关注点会在其中一个人身上而忽略了另外的人。这是客观在发生的事实。如果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三角关系,如果家庭有好几个孩子,那三角关系就会变得非常复杂。萨提亚用蚯蚓罐头来描述这种复杂的情况。
三角关系本身并不具有积极或消极的意义,萨提亚只是客观描述了这个部分,三角关系的力量很强大,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那什么样的三角关系和家庭情境可以培养出高自尊的个体?而什么样的家庭情境培养出的个体功能不良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