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级模式中,仅仅有一种关系存在:某些人处于优势,而有些人处于劣势。这是一种支配——服从式的安排,有时也被称作威胁——奖赏模式。而在萨提亚论述的成长模式中,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中的个体在个人价值的层面是平等的。
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家庭关系中,一个成年的男性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父亲。在工作关系中,是领导的下属,也是下属的领导。以家庭关系为例,在父亲——儿子的配对中,父亲有父亲的角色和功能,要对儿子有所教育和管理。那在真实的关系里面,我们怎么评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属于成长模式还是等级模式的?孩子如何来感知他们的关系?父亲又是如何感知的?这种不同的感知又是如何影响到家庭氛围、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的呢?
现以某五岁的小孩不小心打翻牛奶瓶,牛奶洒在厨房的地板上,牛奶瓶摔碎了,地上满是玻璃碴的情境为例,不同的父亲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父亲的可能反应之一是走过来,用满是责备和嫌弃的眼神看了孩子一眼并大声责问:“你是怎么回事?不会拿杯子的吗?不是教过你了吗?”父亲的可能反应之二是走过来,下蹲,拥抱受到惊吓的孩子并告诉他:“打碎了杯子?没关系的,我们一起来清理,也一起来看一下事情是怎么样发生的,避免下次再有同样的问题。”在这两种不同的反应方式中,父亲都对孩子有教育和指导的目的,使用的方式不一样,反映出来的背后对关系的定义也不一样。前一种反应下,孩子更容易形成等级模式的认知方式,父亲是权威,在权利的高端,自己要服从权威。后一种反应下,孩子更容易形成成长模式的认知方式,父亲在教育自己,教会自己拿杯子的方式,也教会自己沟通的方式。后一种反应方式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发展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准备能感,孩子感受到父亲对他相对平等的态度。
现以工作关系为例,下属呈报了一份策划书给他的直属上司,策划书与上司的原有设想不一致,不符合他的期待和标准,不同的上司也不同的反应方式,反应之一是直接把策划书丢回来,给一句话“不合格,回去改”;反应之二是“你的设计书跟我原来设想的不一致,我的考虑是……你的考虑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共同来看一看”。不同的反应方式背后对关系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前一种认为我是领导,你就按我说的做,后一种是我有领导的角色和职责,可下属是一个独立的人类个体,与我的想法不同,但一定有他的考量,可以进一步了解之后再做决定。(www.xing528.com)
如果在一个比较僵化的以等级模式来教育孩子的家庭中长大,那人也容易把这种等级模式带到同伴关系和工作关系中,这种模式会忽略掉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而用角色要求的行为来要求和规范自己。
将上面的例子进行延伸,一个5岁时打碎玻璃杯的孩子如果被父亲以责骂的方式进行教育,孩子长大后在面对上司说“不合格,回去改”的指令时,很容易归结于是自己做得不好,并按自己揣测上司的需要对自己原有的设计进行修改,以符合外界的要求,这样的模式里,个体的内在资源被极大的忽略,可能会有情绪上的沮丧和无力,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假若当事人去求助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会视咨询师为权威,将咨询师看成是健康的、心智健全和对的、好的。咨询就是一个逐步去恢复和让当事人看见自己的过程,看见自己五岁时的害怕与恐惧,也回忆起五岁的自己其实很想要拿稳一个硕大的玻璃杯,也会看见自己做策划方案时的努力和自己创意的来源。慢慢确认自己不管是处于孩子的角色还是下属的角色还是来访者的角色中的哪一个,都有自己的价值。下面来看一下萨提亚的成长模式如何定义生命个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