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钱钟书,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一部《围城》家喻户晓,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管锥篇》、《谈艺录》是他杰出的学术研究成果,蜚声海内外。钱钟书学贯中西,掌握多国文字,治学严谨,富于创新,其知识的渊博,学问积淀的深厚,见解论述之精辟,使学术界为之惊叹,文坛提起钱钟书,莫不为之肃然起敬。钱钟书出生于无锡一家书香门第。父亲钱基博是著名的学者、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等校教授,为一代桃李满天下的国学大师。钱钟书一出生就过继给伯父,伯父去世后,父亲为他改字“默存”,意思是少说话。伯父对钟书极宠爱,常带他上茶馆,听说书。伯父在茶馆聊天,他就到小书摊租小说书看,《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一类杂书全给他看遍,回家后便向两个弟弟演说情节,他能把各种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
十四岁时和堂弟钟韩同考上苏州桃坞中学(美国圣公会办的学校)。1927年桃坞中学停办,钱钟书考入无锡辅仁中学。以后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3年,钱钟书清华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一年。翌年,考取庚款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两年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获副博士学位。又转赴巴黎索邦大学进修一年。1938年回国,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此时,清华大学已并入西南联大,一年后回沪省亲,因父亲需人照料,钱钟书便去蓝田师范学院任教。1941年后,他又回到沦陷的上海,心情十分惆怅:“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岳父把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以此和夫人杨绛艰苦度日。长篇小说《围城》便是在这种境遇中写成的。1949年以后,他的主要精力都在学术研究上。主要著作有《宋诗选注》、《管锥篇》、《谈艺录》(补订本)、《旧文四篇》、《也是集》、《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钟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中国当代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专家认为钱钟书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钱钟书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既深刻阐发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的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既批评了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二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术研究。他说:“吾辈穷气尽力,欲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为一家”。也就是说,在文学研究中,以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多种方法交替推挽、相互经纬,把对于文学现象的分析,纳入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与文学并列的哲学、宗教、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学、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等等学科,统统被用以阐释文学,与文学互相渗透、互相启迪、互相借鉴。三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既符合世界文学的潮流,又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喜爱也为外国人喜爱。四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的榜样。他身上有不屈不傲、不卑不亢的志气,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张扬自己。他有学者的风骨和胆魄,在治学道路上不畏艰险,不走冷门,不搞投机,不易操守,虽经“九蒸九焙的改造”,仍没有放弃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近几年国内外掀起一股“钱钟书热”,他保持清醒头脑指出:“大名气和大影响都是百分之九十的误会和曲解掺合成的东西”,不让学生们宣传自己,也拒绝任何新闻媒体采访。
作品简介
《围城》是钱钟书的小说作品,作者自己说只是要真实描述当时社会存在的那么一类人,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深刻含义。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部作品被拍成电视连续剧,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原著的兴趣和作品意义的探讨。有的评论家认为作品中表现了“人类最深刻的绝望感”,其实这部作品不应该做这种意义上的探讨,因为它确非要去刻意表现什么深刻的主题。小说创造了一个不学无术的落魄文人形象,他留学归来,在谋生的过程中受尽冷落,吃尽苦头,胸无大志的他不断为生活而奔波。题目“围城”取自法国谚语,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一般认为此处围城之意是说没有家庭的人想组建一个家庭,有了家庭之后又想摆脱家庭的束缚。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人们对于生活中的事情没有经历时对它充满幻想,渴望经历,经历了才知道不像想像的那样美好,相反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懊恼和束缚。也许这就是有人理解为作品表现了“最深刻绝望感”的原因吧。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www.xing528.com)
《围城》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时间,从结构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的经历;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回国后恋爱的失意、赴三闾大学途中的重重艰险、三闾大学教职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成家后家庭成员妯娌之间的摩擦、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
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直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
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猾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从艺术成就来看,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精妙新奇的比喻,以及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围城》独特的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