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作致富观念: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关键

工作致富观念: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关键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通俗教育研究会而言,工作致富的观念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在教化下层民众以及无缘仕途的读书人时,旧秩序的崩溃意味着旧有的营生方式与生涯发展方向已经不复有效,无所事事的人在社会中并不罕见,这些人不参与生产工作,又没有发展前途,往往会成为社会的乱源,或者从事一些非法勾当来营生,影响社会的治安秩序。由此可见,这套工作致富的观念不独独是通俗教育研究会的人士所持有的,更加是当时士绅阶层所共享的一套观念。

工作致富观念: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关键

中国传统的四民社会把人民按职业的差异进行分类,并且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时候政府都采取重农抑商的主张,主要是因为在政府的思想中生产是最为重要的,而农业就是国家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天子劝农的意义可以理解为政府把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生产作为国家正途,而不事生产的人是可厌的,在社会上是被鄙视的,因此,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之中。但是受到西方的冲击,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产生了剧变,生产方式与职业开始多元化,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瓦解。然而对政府来说,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生产工作的想法依然存在,只是内容略加改变而已。

清朝最初推行洋务运动时的主张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晚清时,人们已发现“富国”不能单凭中国过去的重农政策,诸如开矿、商贸、工业等,无一不是西方列强强大的根源,因此,现代化的经济观与传统的经济观在侧重点上有了一定的差异。正如前面所述,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工作涉及人的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即鼓励和引导民众参与新的生产活动。对于缺乏知识的下层民众而言,如何在当下谋生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通俗教育研究会在不同的通俗教育活动中都相当重视教导民众谋生营利的常识。例如,在一篇讲稿中是这样说的:“矿山是遍地都有的,却没有人开采,渔利是沿海都有的,也没有人振兴,森林不但不能生殖,现成的还不知荒弃了多少,铁路空画着几条虚线在地图上,至今还没有修成功,通国人穿的吃的用的,大半是外国来的物品,也没有人知道提倡制造,再说凡是外国人所艰难缔造而后得来的利益,我中国今日都是享现成的,原料也有,工人也有,最新的法子也有,合用的机器也有,就是要资本,也容易有,只要有能经营的人,同着能指挥的人,便立地可以致富,却始终不闻有人从这条路上去研究……望着大利源,一宗宗都被外国人次第夺去了,这样说来,到底是中国真穷呢还是我中国人有财不会发呢……总而言之,人能各尽本分,合我国四万万人,各有正当的职业,各能切实去做,国民的身家富强,国家何愁不富强呢?”[35]

这篇题为“国民爱国当尽本分”的讲稿描绘了一个中国遍地黄金、财富都被外国人勤奋工作赚去,自家国人却不懂去发财的画面,其结果就是连带影响到国家经济不振,衰弱不堪。因此,只要国民能积极投入各种行业,勤奋努力,那么自然能够发财,而国民富有了,国家也连带地变得富裕。这里描绘的社会经济条件与事实扞格之处甚多,中国人自然不是不勤奋工作,即使在晚清也建立了不少具有规模的新产业,着力发展经济。讲演者这种说法,事实上是把国家的境况与下层民众的境况联系起来,让民众能切身理解国家的财富外流之痛,同时又点明了努力的方向,以及给予他们发财致富的希望,让民众能把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行为视为爱国的行为,进而起到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各类经济生产活动的效果。

为了增强讲演的说服力,这篇讲稿甚至引用了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故事,以期让民众能够想象自己怎样成为另一个卡内基,进而把工作致富等同于爱国的思考模式内化到心里并展现在行为上。

不仅是讲演活动,在很多小说的审评中,那些具有鼓励民众积极工作致富的作品,往往都能得到通俗教育研究会成员的赞赏。对通俗教育研究会而言,工作致富的观念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在教化下层民众以及无缘仕途的读书人时,旧秩序的崩溃意味着旧有的营生方式与生涯发展方向已经不复有效,无所事事的人在社会中并不罕见,这些人不参与生产工作,又没有发展前途,往往会成为社会的乱源,或者从事一些非法勾当来营生,影响社会的治安秩序。因此,通俗教育必须要引导这些人回到正途,这样既有利于国家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生存。事实上北洋政府不仅是宣传,在各相关部门中也设立了培训机构来培养民众谋生的能力。由此可见,这套工作致富的观念不独独是通俗教育研究会的人士所持有的,更加是当时士绅阶层所共享的一套观念。

【注释】

[1]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

[2]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报告书·议案[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5:4.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文化[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52.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文化[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52.

[5]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十七辑·函牍[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2:5.

[6]资料整理自《通俗教育丛刊》“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至七次审核小说一览表”。

[7]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二辑·报告[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9:1.

[8]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二辑·报告[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9:2.

[9]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九辑·报告[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0:1.

[10]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九辑·报告[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0:1-2.

[11]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一辑·报告[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9:2.

[12]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十辑·函牍[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0:11.

[13]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研究会第四次报告书·报告一[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9:39-40.

[14]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研究会第四次报告书·报告一[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9:39-40.

[15]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六辑·报告[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0:9-10.(www.xing528.com)

[16]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六辑·报告[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0:10.

[17]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三辑·章程[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9:1.

[1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文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66-167.

[19]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七辑·函牍[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0:8-11.

[20]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七辑·函牍[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0:10.

[21]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十九辑[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5:1-12.

[22]李中一.对于戏剧之意见[J].都市教育,1918,3(12):6-7.

[23]李中一.对于戏剧之意见[J].都市教育,1918,3(12):7-8.

[24]李中一.对于戏剧之意见[J].都市教育,1918,3(12):11.

[25]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十八辑·函牍[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2:4.

[26]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十八辑·函牍[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22:4-6.

[27]西德尼·D.甘博.北京的社会调查[M].陈愉秉,袁熹,齐大芝,等译.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148.

[28]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丛刊第一辑·讲演[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9:5.

[29]李策安.通俗卫生[J].京师学务局教育行政月刊,1920,5(1):1.

[30]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第二辑[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8:424-425.

[31]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第二辑[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8:427.

[32]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第二辑[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8:428-429.

[33]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第二辑[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8:266-267.

[34]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第二辑[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8:10-11.

[35]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第二辑[M].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8: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