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俗教育研究会史:国民观念成果直击

通俗教育研究会史:国民观念成果直击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俗教育最为核心的工作当属国民观念的灌输。而对于其国民观念的内涵,人们可以从通俗教育研究会所编辑的《通俗教育讲稿选录》中列出的讲题洞悉一二。要了解何谓国民观念,就需要界定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虽然就其目录观之,排列的顺序似乎不具有特定规律,然而,在《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第二辑》的88篇讲稿中,至少有34篇是与国民观念相关的,其余间接涉及的部分更是数不胜数。

通俗教育研究会史:国民观念成果直击

通俗教育最为核心的工作当属国民观念的灌输。而对于其国民观念的内涵,人们可以从通俗教育研究会所编辑的《通俗教育讲稿选录》中列出的讲题洞悉一二。要了解何谓国民观念,就需要界定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在收录讲稿数量比较多的《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第二辑》里,开首第一篇就是“国民爱国当尽本分”,相继其后的分别是“人民要有爱国思想”“国民与国家关系”“国民应尽当兵的义务”“国民应尽纳税的义务”“国民当知本国的情形”“国民当知世界的大势”“国民都当尽救国的责任”“国民应尽的义务”“国民要留心国事”“国民要有合群力”。

上述讲稿主题大多都是阐述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一直到第21篇的“私塾与学校之区别”才开始出现有别于国家与民众关系的内容。事实上,其他题目的讲稿也只是在表述上相对地不那么直接,其中的内容间接相关的也很多,与国民观念相关的词汇遍布讲稿之中。虽然就其目录观之,排列的顺序似乎不具有特定规律,然而,在《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第二辑》的88篇讲稿中,至少有34篇是与国民观念相关的,其余间接涉及的部分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在这种排列的先后顺序中,编辑者有意无意间就展现了他最为关心的议题。

上述推想透露了通俗教育研究会的价值观,与其他问题相比,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属于最优先与最关键的议题。这些议题可以延伸牵涉到公德、法律、国家的意义、世界观、责任、权利、义务等内容。相对于传统文化对国与民之间关系的设想,新的观念显得更为复杂,过去被期待拥有强烈的国家观念的人士,往往仅止于“士”,对“农”“工”“商”来说,他们的责任相对较轻,对国家需遵守的义务也相对较少。但对现代“国民”来说,“平等”是最基本的原则,现代国家对待国民,在法理上至少是秉持一视同仁的宗旨,不管是权利还是责任,都是一样“平等”地加诸所有国民身上。

梁启超在撰写“国民浅训”时已相当完整地构筑了一套合格的国民观念,各类讲稿撰述人受到这位“言论界的天之骄子”的影响甚多,大多数通俗教育讲稿基本上都是在梁启超所提供的典范上进行撰述。梁启超的“国民观念”深受中国士绅阶层认同,而且这套“国民观念”同时也渗透到数量更为庞大的下层民众之中,由操办通俗教育的人士积极地转化成下层民众能听得懂的话语模式。例如在一篇讲稿中就运用了两个相当简洁的比喻来解释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国民这两个字,诸位耳朵里也听的很熟了,诸位既然知道国民两个字,须要想一想,这两个字是怎么样讲法。粗粗的想来,定说是人民生在国内,所以叫做国民。这个讲法,大致虽不差,却是未免太浅些。要知道国家是人民积合而成的,人民都是国家一分子,人民与国家是万万分不开的,所以民字上加个国字,叫做国民,顾名思义,就可以想见人民与国家关系的是非常密切了。国家譬如一棵树,人民就是树的枝干,若枝干不茂盛,这树便无从茂盛,若树已经枯槁了,就是有枝干,也不能久存。国家又譬如一间房子,人民就是住房子的人,人受屋子庇护,无论有甚么大风大雨,都不觉苦痛,若是在沙漠之中,没有房子遮盖,那种种苦痛,可就不堪设想了。就前一个比喻,可以知道国民是国家的分子,要想增长自己国家的能力,须要增长自己一身的能力。就后一个比喻,可以知道国民日受国家的庇荫,要想保住自己的身家,先要保住自己的国家……”[34](www.xing528.com)

上述比喻并没有任何高深的理论成分或复杂的论证过程,它仅提供了一幅国家与国民关系的意念图,就学理而言或许相当肤浅,但对于民众来说程度刚好适合。更为有趣的是,它潜藏了一些比喻,一幅“国家”缺席后“人民”将会面临的困境与苦难图景,这很容易让当时的民众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产生共鸣,同时又引导民众把日常生活中切身体验到的痛苦归因到国家的衰败之上,喻示了如果国家不再存在,这些痛苦将会被无限扩大。

在这种情感共鸣当中,国家与国民关系的想象建立在一种“荣辱与共”的叙事框架中,国民从国家获得“身家性命”的保护,而国家的强大仰赖于国民的进步,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是建立在一种互利原则上,这套叙事框架巧妙地忽略了国家与国民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这篇讲稿中还列举了犹太人亡国的例子来佐证国家存亡对国民的意义。苦于没有关于这篇讲稿的听众感想记录,没办法确证民众感受到的感召程度,但从当时此起彼伏号召国民捐献救国的各种运动中下层民众踊跃参与的情况来看,这种“荣辱与共”的叙事框架在大众之间影响甚巨。

通俗教育对赋予大众现代化国民观念有着重要的贡献,比起从正规学校中学习到的爱国思想,从新闻媒体与这些街头巷尾中接触到的通俗教育对民众产生的影响力应该更为显著,毕竟这一时期正规教育系统中的学生人数在全国人口比例中实属小数。然而,这种影响力效力有限,例如在公德问题上,其效果明显不及爱国观念,下层民众更容易被爱国精神所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