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传统,教化民众是每一个政府的重要事务,秉承儒学的价值,化民易俗是为官之正务,并且这些教化工作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的伦理秩序问题展开的。通俗教育作为现代化的一个环节,其教育内容与传统教化的最大差异在于科学观念的引进,以及被放置在教化工作的核心地位,这种突破对人民的常识体系做出根本性的重构,以适应现代化国家的需要。过去以伦理秩序作为评价所有事物价值的标准,其作为社会评鉴标准的核心地位被科学价值所挑战,甚至有被取而代之的势头。这种变化首先出现在士绅阶层,并通过他们参与各类教育工作而逐渐渗透到草根阶层,通俗教育就是这一渗透过程的场域之一。在通俗教育的工作场域,那些原来仅属于精英阶层的观念被转化,并扩展为普罗大众所能明白的一般常识。这些普罗大众获得的科学观念及知识自然不及精英们所知道的那般精致严密,但已足够帮助他们聆听及初步思考各种新的社会现象,这些粗浅的知识及观念旨在建构一套新的常识与话语词汇,让国民不至于茫然不知世事变化,进而学会运用新的技术与知识来谋生或参与公共事务。或者更浅白点儿来说,科学观念将取代旧有价值成为新的权威,让民众能接受那些不为传统所接受的行为或建设。
作为通俗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观念首要的敌人就是传统的迷信。这些迷信五花八门,各省各县都各有其民俗习惯,有很多迷信观点甚至在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攻击下,依然持续下来。这些迷信观念的存在,对于现代化建设是一种阻力,例如最为人熟知的例子之一——铁路工程建设常因对乡间风水有所影响,在各地不时受到程度各异的批评及阻挠。因此,引进科学观念来抗击古老的迷信陋习,不仅因为这是西方的产物,更是因为这套观念更为实用、更为权威性地压抑传统,不同于儒家观念较为柔性的特质。例如,在维护祖坟的事情上,一些受儒家观念影响的知识分子或许会因为乡民的“孝心”而支持迷信风俗,而科学观念不会妥协,故而其对缔造一种新生活模范起了重大作用。
通俗教育研究会编辑的《通俗教育讲稿选录》中收编了104篇讲稿,科学观念在很多题材中都有所运用,其中有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关于各种实业的知识、有对生理卫生方面的劝诫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人们对所谓科学、技术、自然知识等概念之间的差异并不太清楚,运用“科学”这一词汇时其指涉是相当模糊的,使用者往往也未能充分把握其实际意义,智识阶层尚且如此,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通大众,更是无法期待他们能以学术的严格标准来分辨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差别。故而科学观念在通俗教育中的定位并不是纯知识性的意涵,它是作为取代“传统”的崭新权威象征而存在的,其核心功能在于驱逐陈旧的习俗。要达成这个目标不需要对科学做出全面精确的教授,仅需将其塑造成大众服膺的权威来源,通过权威的赋权支持及在学理上能言之成理就足够了。因此,讲演活动对科学知识的介绍在内容上篇幅有限,浅白简短,在讲演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推崇“科学”的权威性,并运用一些演示材料来展示科学的权能,例如以公开实验的方式向大众表演。这种方式对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来说,都是趣味与说服力兼具的表演形式。即使有些题材不方便用即场实验的方式来演示,也可以用一种讲述奇闻的形式来介绍,如在通俗教育研究会相当重视的有关劝禁儿童吸食纸烟的讲演中,讲演者就举了如下的例子来解释:“昔时法国巴黎有一个实业学堂,里边的学生,有吸烟卷的,有不吸烟卷的,学长遂把他们分成两班,从刚入学起,到毕业止,试验的结果,不吸烟卷的那一班学生,身体的发育及功课的成绩都比吸烟卷的这一班强,且是吸烟卷这班学生,内中约有四分之三受了尼古丁的毒,发生许多疾病。就此看来,禁止年幼的吸烟这件事情,似乎微小,实是于国民的智识及体格上大有关系。”[28]
上述例子中可以见到讲演者引述了一个使用比较实验法的案例来论证禁止年幼儿童吸烟行为的合理性,其中对于实验内容及过程并没详细描述,而是重在强调结果的差异。因为讲演者的目的仅就借“科学”的权威性来劝止年幼儿童吸烟,只要呈现实验结果并让民众心里信服即可达成目的。对于实验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学校里才需要讲解的。(www.xing528.com)
当然,作为科学观念的推广也不能什么知识都不讲,还是需要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做出解释,例如雷电的发生。另外,有关生活习俗与身体的知识,也都用较合乎科学观念的方式来做介绍,例如有关缠足、运动等内容,讲演者都是以实际的好处来解释,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权衡新旧习的差异。
科学观念常常以不完整的方式来呈现,其内容都是零碎的,并不成体系,而且会与各种内容相结合。在《通俗教育讲稿选录》与其他不同类型的讲演参考用书中,科学观念常常与工业发展及改善生理卫生等问题结合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