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的中国,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自晚清改革时期,清政府已开始在各地建立各级学堂,初步建立起中国首套国民教育系统,然而,受限于各种资源,能够接受教育的人并不多。再加上这套教育系统及知识体系都是舶来品,所以有一些士绅阶层的人士为了充实西学知识,即使年龄较大也会赴小学堂学习。所以,那时的教育系统在受教育对象的年龄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服务对象也还是主要针对既有的传统知识分子,凡能入读新式学堂的年轻学子,基本都是出身于条件较好的家庭,对于大量收入仅能糊口的下层民众来说,学习还是相当奢侈的事情。因此,民国初期虽然已建立起国民教育制度,但其成果并不显著,社会上依然存在大量的文盲或半文盲。北洋政府时期由于政治动荡,中央政令对地方政府的影响较为有限,各地办理教育的情况主要取决于当地乡绅及地方当权者的态度,如山西省就是著名的自治成效优秀的例子。然而,更多的地方政府对办理教育热情有限,所以才会出现前面提及的地方通俗教育团体向中央政府机关求助的情况。
正规教育系统的功能不彰,民众的知识水平自然不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用通俗教育来弥补正规教育之失。而通俗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这些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们灌输新时代的“常识”,使其能适应改变的世态,并鼓励他们积极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对于这种灌输的工作,小说股和戏曲股关心的是那种间接性的教育,即把教育内容融入富于娱乐性的媒介中,让民众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因此,从小说股和戏曲股的资料文本中了解通俗教育研究会主张的新观念难免不够清晰,而讲演股的工作就相对更直接而清楚,毕竟讲演就是一种直接灌输的行为,对于想要传达的观念及知识也无须转弯抹角。故此,通过讲演股编辑出版的《通俗教育讲稿选录》就能更直接地了解通俗教育研究会的想法。从《通俗教育讲稿选录》的内容来看,可以把通俗教育研究会想要灌输的观念大致分为五类,分别是科学观念、卫生观念、伦理观念、国民观念与工作致富观念。有关这五类观念,下文将分别阐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