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史:从卑贱之学到教化工具

通史:从卑贱之学到教化工具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说,陈绂卿认为目前新类型的戏剧在中国的发展尚需时日,而对旧戏剧亦不应采取废弃的态度,应该积极改良戏剧,让戏剧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其文同样深刻,得到通俗教育研究会成员的认同,因而附录在《通俗教育研究会第四次报告书》中,供会员及关心通俗教育的人士共同参详。李中一认为,改良的关键首先是排除内容的不合理性,即对那些“淫杀”观念的割除。

通史:从卑贱之学到教化工具

以戏曲为主的戏剧学问在传统中虽然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喜爱,然而它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其地位得以提升除了它因具有教育功能而获得肯定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西方典范的激励作用。正是因为戏剧在西方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才让中国的同行得以比附,让戏曲从社会的边缘得到走上正式舞台的资格。戏剧的教育功能也是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得到发掘及重视的,可见西方的影响至关重要。通俗教育研究会自然知道戏剧改良的工作不能凭空而发,参照西方的先进经验来寻找改良的灵感,这也是相当自然的发展。通俗教育研究会成员除了自己从各方吸收相关知识外,研究会也会把握各种机会向贤达请教。例如1923年3月,通俗教育研究会请陈绂卿先生来到研究会为大家分享其在西方游历所见的戏剧发展盛况,其分享详尽深入,研究会特地将其演说词刊印到《通俗教育丛刊》中与同道们一同分享。由这些内容可知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典范的心神向往。

陈绂卿于1919年随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赴美国访问,由于其英语颇为流利,没有沟通困难,后来便独自留在康奈尔大学研究文科,故而有较长的时间深入了解西方的戏剧发展历史,而且陈绂卿本身就在该校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他很清楚戏剧研究在西方社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并且分工精细。在演讲中,他对西方戏剧的发展做了相当精辟深入的介绍,甚至连大学内的学术活动与学生怎样参与戏剧活动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同时,他也将本人亲身观看各类戏剧表演活动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并提出对西方时兴的一些色情味道较浓的戏剧,中国社会在传播时应该注意把握好有关风气。总体来说,陈绂卿认为目前新类型的戏剧在中国的发展尚需时日,而对旧戏剧亦不应采取废弃的态度,应该积极改良戏剧,让戏剧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他甚至举了一个奇特的说法:“总之欧美各国均以戏剧为文学的,为社会教育的,觇国者于国家之文野亦恒于其国之戏剧及剧园之建筑上评判优劣,现代文化逐渐开通,一切迷信不攻自破,有谓此后或将以教堂改建剧园亦未可知。在欧宗教原以法国为最现亦不甚迷信,其教堂虽将钟击破仍不见信徒入门,是文学势力已驾宗教势力而上之,亦足见世人之视剧园较教堂为足重也。”[21]虽然无法确定实际情况是否如他所理解那般,但他把戏剧拔高到宗教的层次,这对戏剧的社会地位是极高的评价,在中国的戏剧改良中,这种拔高的行为是相当重要的。这种做法有利于戏剧与戏剧工作者形成更高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更积极地发挥改良社会的效能。

通俗教育研究会特地以专件的方式刊登此文,一方面是因为陈绂卿的演说内容丰富,深具启发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这份演说表达了通俗教育研究会改良戏剧的方向——以西方为模板,把中国传统的戏剧及戏剧业界改良成像西方的样式,简单来说就是戏剧的“西方(化?)”。这一改良过程如何推行,可通过李中一撰述的《对于戏剧之意见》表现出来,此文的发表早于陈绂卿的演讲,相对于陈绂卿的演讲,李中一的立论基础则更为传统,是从中国传统的戏剧类型开始论述,并阐述了如何改良的方案。其文同样深刻,得到通俗教育研究会成员的认同,因而附录在《通俗教育研究会第四次报告书》中,供会员及关心通俗教育的人士共同参详。

《对于戏剧之意见》一文是李中一特地投书于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建议书,研究会认为彼此理念相合,因此在《通俗教育研究会第四次报告书》中特别附录全文以供参考。该文精辟地考察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并提出了合适的改良方法,其论述甚为完整、系统,而考之于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工作,与其若合符节,因此通俗教育研究会将该文视为戏剧改良文本。

《对于戏剧之意见》探讨的问题主要有5项:(1)我国戏剧变迁之原因何在;(2)我国戏剧缺点与弱点何在;(3)我国戏剧之曲词及音节优劣何在;(4)我国观剧者之地位及其心理果何如乎;(5)白话剧究竟能否发达。在论述传统戏曲的缺点时,以其内容充斥“淫杀”为最,作者以昆曲作为传统戏剧的优良典范,指出在传统的戏剧文化资源中并不缺乏有价值的东西,但各种原因导致民众品位上出现差异,同时他观察到时下的现象:“所谓观剧者之地位及心理,实为今日研究戏剧而有改革之志愿者所最当注意之一事,余尝默察观剧者之情形,各地方均有不同之点,今即北京一地而言之,以观剧者之身分言,则中流人士约居十之七,文人学士约居十之一,无知无识者约居十之二。以观剧者之年龄言,则壮者居十之五六,老者居十之二三,幼稚居十之一二。以观剧者之目的言,则重音节而轻情节,喜热闹而厌清淡,至于武技亦为至要条件之一,对于词句之浅深神情之合否不问也。此外复有人的问题,无论何种剧本,苟一为名角所排演,其中虽有极不洽之情节极不通之词句亦决不在苛求之列,此种情形本属例外,然在今日之北京则成为通例矣。”[22]

诚然,如欲使戏剧发挥通俗教育的功能,观剧者的心理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于戏剧的品位亦迥然相异,如何兼顾教育目的及戏剧自身的吸引力问题,更增加了戏剧改良的复杂性。如白话剧,李中一就指出:“我国之白话剧其兴也晚,前后不过十年,而研究是种戏剧者比较的为至少数且以经济之困难意见之纷歧,在在均足为发达之阻碍,虽于前五年时,于长江上下流特形其盛,然昙花一现,俄焉即衰,在京津间,除学校学生偶然登场外,殊未多见观者,亦未尝为极度之欢迎,是以于目前三数年中白话剧之能否发达,实未敢以一言断定也。”[23]可见戏剧改良不能单就越新越好,而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与选择。

李中一认为,改良的关键首先是排除内容的不合理性,即对那些“淫杀”观念的割除。此外,则是对表演技法的改良,其关键在于“肖”,而不在于“浅”,概括言之则是以写实主义为中心。他以小说的例子来比喻:“我尝阅欧儒却而司迭根氏之小说矣,其为书也,未尝描写政治与神怪,但形容其国社会之状况,写一文士则宛一文士,写一柁工则宛一柁工,写一商人则宛一商人,如摄影之不差毫发,至于演剧亦何莫不然。”[24]如此改良,则可使戏剧兼具教育意义和吸引力。(www.xing528.com)

除了《对于戏剧之意见》之外,《浙江公民夏烈呈请取缔戏剧办法文》《陈绂卿先生演说词》等文都对戏剧改良事业有所论述而被通俗教育研究会作为参考文本。尤其是陈绂卿的演说是在1925年戏剧改良活动已进行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所发表,其反映的观念依然与李中一的想法前后呼应,且更关注到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的差异性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外国人的中国戏剧观,他并不局限于把戏剧仅仅视作通俗教育的工具,更是从美学艺术等方面来进行理解和探讨。

戏剧经过改良后俨然成为严谨研究探讨的对象,这种社会认同的结果正是通俗教育研究会历年来不断提倡且想要达到的目标。1920年,通俗教育研究会上呈了《呈教育部沥陈本会戏曲股办理情形请将议决要件通行各省以利推行文》,通过教育部把通俗教育研究会对戏剧改良的方法与观念以文本的方式传阅于各地。借此,通俗教育研究会将自身的戏剧改良方案从北京辐射至全国,试图将北京的成果扩展到全国范围。虽然难以精确论断各地所受的影响有多大,但以事后之明来看,各地戏剧改良方案的基本思路与其方案大致吻合。

戏剧改良在实际运作中充满了对各类问题的辩证过程,如奖励一事。戏曲股曾于1918年对是否奖励女伶宋凤云展开过一次饶有趣味的争论。首先因为女伶的身份在传统社会观念中相当敏感,再加上因为演员本身就会出演各种戏剧的缘故,更增加了一层担心,即是否出现受奖演员出演其他“恶质戏剧”的窘境,考虑到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官方性质,会员们对待这一问题相当谨慎。然而,会议的结论甚具突破性,首先通俗教育研究会承认了女伶从根本上应被视为与男伶平等的存在,即便通俗教育研究会本身并不希望鼓励女伶的数量广泛增加,但在评审过程中,平等对待的原则被充分重视。对于如何判断何者适合同奖,认为应仅就其对通俗教育是否有所贡献这一点来作为判断的关键所在,性别的差异对待被视为是不应存在的。同时,为了解决受奖女伶或许会出演其他不当剧目的问题,研究会规定受奖女伶必须与受奖戏剧并列展示,借以指明该奖不仅是个人荣誉,而是演员与戏剧并列才能完整构成获奖的条件。宋凤云是以《一念差》获奖的,奖励因此具有明确的指涉对象,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避免通俗教育研究会的荣誉性奖励反过来扰乱通俗教育。

关于对戏剧改良的具体意见,这里试举《缠足剪指案》的剧本来说明,此剧是塞北通俗教育事务所特地函至通俗教育研究会征求意见的作品。通俗教育研究会评价其“是剧根据实事针砭弊俗,深合通俗教育之旨,其中可商之处,迭经本会戏曲股开会讨论,兹将对于是剧之意见另纸录出”[25]。戏曲股就该剧应加改善之处一一具体说明,兹列出如下:“(1)关于编制体例者,如本剧内编有唱词,当然属于旧戏格式,而各幕中间往往杂用类似小说之叙事文句,此种体例不仅旧戏剧无从揣摩演作,即在新式白话戏中亦只能列诸提纲,万不可于戏剧正文中用叙事文句,此戏剧一定之体例也,此等处似应删正。(2)关于情节穿插者,编剧与编小说不同尽可尽量铺叙,戏剧不然,一经列入剧文,均须一一实现于舞台,既欲实现于舞台,不能不有种种顾虑。盖舞台仅方丈之地,欲将剧中若干人若干时之事实一一实现,势必有所不能,故编戏者必先审量剧中情节能否实现或应否实现,一一加以裁剪,复就脚色宾主正副支配均匀,若者宜用生,若者宜用旦,且主要脚色万不可一剧中重复使用,免演唱时发生困难,必如此通盘筹划编成提纲,再由提纲编成戏文,此编戏一定之程序也。今本以上原则,就本剧情节之宜加修正者条举如左(下):(1)贾天银既是农夫,未必有力量去请西医,改为贫病送诊之医生较合;(2)西医即用华人,免去翻译,不但可以省一扮演人,且可省却行头切末;(3)火化在事实上不能扮演,宜改为暗场;(4)阎多与吴老人会面一场可省;(5)缠足、剪指可分为两场,王氏领到童养媳之后为之缠足另填一场,贾天银以出门在即故欲去探女,然后再演剪指一场较合;(6)贾天银与李全、杨杰会面一场可省;(7)责打王氏虽是痛快人心之举,但在今日废止刑讯早已见诸明文,若于舞台实演,恐多未合,宜加改正。”[26]

戏曲股就《缠足剪指案》的编制体例和情节穿插提出修改意见。编制体例的意见显示了戏曲股重视戏剧必须符合戏剧该有的形式,按剧本原来属于旧剧范畴,因此就需要在形式上符合其体例。而在情节穿插方面,戏曲股提出的改善建议更为具体,强调戏剧的情节需要从实践性上来进行考虑,不能使用类似小说的方式来安排,戏曲股列出7点可改善之处。第(1)点建议强调戏剧的写实性,第(2)(3)点则考虑到舞台表演的限制与优化,第(4)(5)(6)点是对内容情节的调整。第(7)点最为有趣,传统戏剧中喜于通过激烈的惩罚奸角来引起观众的快感,习惯观看传统戏剧的人们会把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并转化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戏曲股对戏剧这种潜移默化的功能深有体察,既积极运用这种功能达成其教育目标,也相当提防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同第(7)点所说,舞台表演不能抵触现行法律的价值观,这是过渡阶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通俗教育在戏剧改良上的努力正是防止古旧的行为模式影响民众朝“国民”方向的转化。

本节就通俗教育研究会戏曲股的参考文本与实际做法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说明。就通俗教育的效能来说,戏剧是最具影响力的,但基于戏剧改良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资源才可能获得成效,其工作的复杂性及规模远胜其他两股,加上难以完全由中央管控地方的改良活动,故而戏剧改良工作对地方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即便通过散播文本的方式推广理念,也难以监察检验,即便仅北京一处,通俗教育研究会成员也难以一一体察周到,对每场演出都能知悉无遗。基于这些条件限制,其成果有限是值得谅解的,同时也应对他们的工作热情加以认同,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戏剧的地位才得以提高,从传统的卑贱之事升华到一种教育、一种艺术的层次,通俗教育研究会在这一升华的过程中贡献甚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