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体验的研究及其意义

旅游体验的研究及其意义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旅游体验已成为国外学术界的主要议点。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旅游体验的研究随着生活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在学者们的眼中,旅游体验的可探性很强。他们从多个角度入手,旅游体验研究就在这种意识下变得流行。与此同时,国内的旅游体验研究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综上,尽管旅游体验的意义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其对人的本真的追求始终如一。

旅游体验的研究及其意义

国外的旅游体验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博斯汀(Boorstin)率先提出对旅游体验的理解,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种大众的消费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流行趋势;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群众的体验,这种体验并非自发,而是预先产生的[23]。20世纪70年代末,旅游体验已成为国外学术界的主要议点。1973年,从社会学角度,麦坎内尔(MacCannell)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追求真实体验的过程,是他们对现实烦闷生活的一种积极反应[24]。1979年,科恩(Cohen)从个人“中心”出发,提出每个人的旅游体验都不尽相同,它与个人的世界观、所处文化背景和个人需求有关。在这之后,从心理学角度,格雷夫(Graefe)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由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印象、置身其中的情境和性格特点等构成[25]。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旅游体验的研究随着生活观念的改变而改变。从人类学角度,拉希(Lash)认为曾经的人们只能从目的地获得旅游体验,而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因为人们可能随时随地处于“游客”的状态。1997年,赖安(Ryan)在其专著《旅游体验》中从旅游角度探讨了旅游体验,他认为旅游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既有娱乐性,又有学习性,二者相互结合,具有统一性[26]。1998年,美国的派恩(PineⅡ)和吉尔摩(Gilmore)指出体验经济是经济时代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前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并认为体验是一种创造出来的回忆和经历,这种经历使消费者久久难忘,铭刻在心[27]。在学者们的眼中,旅游体验的可探性很强。他们从多个角度入手,旅游体验研究就在这种意识下变得流行。

与此同时,国内的旅游体验研究也开展得如火如荼。1998年,谢彦君在《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中指出旅游主要是精神的体验活动,其本质由审美和自娱两部分组成,并且这两部分共同促进旅游者获得心里快感[28]。随后诸多学者开始加强对旅游体验的关注和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邹统钎认为,旅游体验是游客对目的地事物或事件以及参与其中所形成的感受,同时将其分为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5种类型。黄鹏则认为,在认知的基础上,游客对旅游产品产生了一种情感反应,而旅游体验正好来源于这种反应[27]

除了对旅游体验的界定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外,学者们还从旅游体验本身出发,对目的地吸引物和支撑物从理论上作出了一系列探讨。2007年,李萍、许春晓在《旅游体验研究综述》中从本质、类型、动机、质量、文化影响和意义等方面对旅游体验进行梳理,鼓励学者们根据旅游者的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研究旅游者的体验动机,并建议目的地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作出改进措施[29]。2008年,厉新建在《旅游体验研究:进展与思考》[23]中对国内外的旅游体验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在结论中指出目的地应从“主体体验”即多感官体验和“支撑体验”即主题提炼两方面入手,为游客塑造舒适的旅游体验。2012年,潘海颖在《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30]中探讨旅游体验的特性,该学者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提出体验给予旅游者“主动性、浸入性、互动性、不确定性”4个属性,认为旅游体验追求的是“人的本真”。2016年,潘澜等学者在《探索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因素》[31]中总结出“愉悦感、新奇感和参与感对旅游记忆的正向影响,特色化和记忆再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018年,唐文跃、张腾飞和龚晶晶在《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进展与启示》[27]中围绕体验经济提出智能手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与时俱进的新技术对旅游体验的极大改善,并且认为这种体验会随着旅游过程不断变化,当前的静态研究方法有待改进和创新。(www.xing528.com)

综上,尽管旅游体验的意义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其对人的本真的追求始终如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