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黑色旅游资源开发及愉悦情感体验

黑色旅游资源开发及愉悦情感体验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2007年,胡传东、罗仕伟在《论黑色旅游开发》和《黑色旅游开发探索》[7]两份文献中提出从公众、政府、主题、时间等几个方面开发黑色旅游资源。2016年,谢彦君、孙佼佼在《黑色旅游的愉悦情感和美丑双重体验》[6]中提出黑色愉悦感,即旅游者在造访旅游地后获得的悲喜交加、美丑并存的双重体验。

黑色旅游资源开发及愉悦情感体验

国外的黑色旅游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历史久远于国内该领域的发展。除了旅游者围观古罗马斗兽场的“杀戮盛宴”,最早的基督徒们朝拜耶稣遇难地之旅也是黑色旅游的范畴。1996年,滕布里奇(Tunbridge)和阿什沃思(Ashworth)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了“不和谐遗产”这一概念来讨论与暴行、屠杀、疾病和死亡相关的遗产旅游[6]。同年,托尼·塞顿(Tony Seaton)将其称为死亡旅游(Thanatourism)。同年,马尔科姆·福利(Malcolm Foley)和约翰·列侬(John Lennon)首次提出“黑色旅游(Dark Tourism)”的术语,并定义为“造访灾难、暴力、痛苦、死亡等地标或景点的活动”。随后,2000年,布罗姆(Blom)将其称为“病态旅游(Mobid Tourism)”,而图马金(Tumarkin)则称之为“创伤景观”。鉴于概念不统一,马尔科姆·福利和约翰·列侬再次合作出版专著[7]《黑色旅游:死亡与灾难的吸引力》(Dark Tourism: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8],对黑色旅游的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随后被学者们广泛接受并认可。2005年,克里斯·瑞恩(Chris Ryan)和史蒂芬.J.佩奇(Stephen J.Page)以及米歇尔·艾肯(Michelle Aicken)三位作者合作出版Taking Tourism to the Limits,该书用四个章节阐述了黑色旅游简介(Chapter 17)和游客动机(Chapter 18),并以“被埋没的村庄”——Te Wairoa为典型目的地(Chapter 19)展开讲解,以及阐述了黑色旅游的黑色象征意义(A Typology of“Dark Tourism”,Chapter 20)[9]。2008年,菲利普·斯通(Philip Stone)和理查德·沙普雷(Richard Sharpley)从死亡学的角度提出消费黑色旅游的观点,在社会道德与开发潜力层面作出了理论的探索。2009年,里亚·邓克利、奈吉尔·摩根和西娜韦斯特·伍德(Ria Dunkley、Nigel Morgan and Sheena Westwood)在Tourism Management上发表Visiting the trenches:Exploring meanings and motivations in battlefi eld tourism[10],从经历过一战的参与者角度对战壕旅游的动机进行研究,描述不同旅游者重返战壕的心境。2012年以后,众多研究涌入讨论,大多集中于黑色旅游的动机和影响,以及它与普通旅游之间的关系等。

相较于国外的迅速起步,国内的黑色旅游研究则姗姗来迟。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黑色旅游”关键词,按照“发表时间排序”,检测到从2006年开始,仅出现一篇文章——《黑色旅游研究初探》,由李经龙、郑淑婧发表在池州师专学报上[11]。这两位学者从黑色旅游的定义、发展历史、动机、类型等四个方面梳理了黑色旅游的研究内容,结论指出了黑色旅游的政治利用问题和商业开发问题。该文献是黑色旅游的初步整理和探索开端,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随后,2007年,胡传东、罗仕伟在《论黑色旅游开发》和《黑色旅游开发探索》[7]两份文献中提出从公众、政府、主题、时间等几个方面开发黑色旅游资源。两份文献在开发上面给予了很大的建议,并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2008年,朱俭、何海群在《黑色旅游动机浅析》[12]中引用了胡传东、罗仕伟的开发论点,他们在此文中指出20世纪之前人们的黑色旅游动机主要与爱国、面对死亡、宗教、寻根等原因有关,而战争中的动机则太复杂,或出于教育,或出于伦理等。2009年,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黑色旅游开始备受关注,申健建、喻学才在《国外黑色旅游研究综述》[13]中对国外黑色旅游的概念界定、旅游者行为特征、历史原真性争议、影响等四个主题进行整理,虽然不同学者对待该领域持不同的态度,无论是乐观还是反对,但从该文献中可以看出,黑色旅游在国外学者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随后几年内,学者们又从心理关系、利益相关者、符号、政府职能等方面对黑色旅游进行剖析。2014年,胥桂凤、黄远水在《国内外黑色旅游研究综述》[4]中对国内外目前的研究进程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说明,分别对国外和国内的综述从开发、利益相关者、资源分类、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梳理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国内目前对黑色旅游的概念尚存模糊、从需求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定量分析较少等问题。2016年,谢彦君、孙佼佼在《黑色旅游的愉悦情感和美丑双重体验》[6]中提出黑色愉悦感,即旅游者在造访旅游地后获得的悲喜交加、美丑并存的双重体验。与旅游动机不同的是,该研究另辟蹊径,认为黑色旅游的丑态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其实也是另一种审美,黑色旅游从微观的角度激发个体欲望并达到精神满足,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这些研究为黑色旅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开辟了一条宽阔的科学道路。(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