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核弹发展呈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是:数量在减少,质量在提高。首先是提高命中精度,第一代洲际导弹的圆公算偏差超过5公里,目前的第四代已经小于100米,少数核大国还在研制精度小于10米的战略核导弹;其次是性能更为灵活广泛,爆炸威力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节,飞行弹道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加以变换,陆基与潜射导弹可通用同一种核弹头;再则是增大多弹头导弹数量;还有便是研制新型核弹,世界少数核大国竞相研制和发展微型、小型核弹头。其新一代战略核弹头的爆炸当量,为10万吨至几十万吨,这与当年战术核弹头的当量相比水落船低。有趣的是,其他武器的研制,几乎都在追求实现最大威力的效能,而核弹头的研制却"由大变小",这是为什么?尽可能节约战略稀有资源从微观上讲,使用一枚千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可以直接杀死一个重兵战术集团或一座大型城市的绝大部分人员。而使用一枚几十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直接杀死的人员却不会很多,只是加上核辐射、核污染的持久作用,受伤人数会持续增加。从经济角度说,抢救、医治以及维持伤者生活的费用,会远远超过安置同样数量死者一次性消费的费用。从宏观上讲,按2500枚战略核弹头计算,若单枚均为几十万吨级当量,那么总当量约为10亿吨,全球60亿人,人均约为0.16吨当量,足以将人类毁灭几次。若单枚均为几百万吨级当量,那么总当量约为百亿吨,全球人均1.6吨当量,足以将人类毁灭十几次。两者实质没有多大差别,当然是将战略核弹头造小一点更为经济。且制造核弹头的主要原料铀与钚,全球储量并不是很大。在装备几十万吨级当量战略核弹头便可满足军事、政治战略需要的情况下,节约稀有资源,对于有核国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欲撕开导弹防御系统"天网"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宇航专家从理论上解决了反导的关键性难题,1961年3月4日又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实弹拦截试验,比美国的同类试验早了20多年。难怪当年赫鲁晓夫曾幽了一默:"我们的导弹可以击中太空中的苍蝇!"七八十年代,苏联在首都莫斯科周围部署了A-135导弹防御系统,现今俄罗斯又将各军兵种具有导弹防御能力的情报侦察、打击、指挥系统进行合并,构建起全军统一的中程导弹防御系统。防核"盾牌"的出现,势必促进核"矛"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发展战略核导弹的多弹头分导技术。俄罗斯先进的"白杨-M"型战略导弹,原先每枚只装1个核弹头,现已可携3个核弹头。更为新型的SS-23远程隐形巡航导弹,可携10个核弹头。而美国更新后的战略导弹,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多弹头分导技术。一枚导弹上的多个核弹头可以打击同一个目标,也可以分别打击各自的目标,这使得战略核导弹具有了极强的突防能力。而在单枚核弹头爆炸当量不减的情况下,要使用多弹头分导技术,惟一的途径便是几倍、十几倍地增大助推火箭的推力,同时也迫使核弹头要"由大变小"。适应多用途需要早期的核武器,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杀伤或毁伤对方的大规模目标。现在核武器的效能正向多用途需要的方向发展,它们有:中子弹,亦称增强辐射弹,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因素,能有效杀伤坦克和地面建筑物中的人员;增强X射线弹,可穿透来袭武器的壳体,对其内部电子器件、电路等产生辐射效应,使之失能;冲击波弹,亦称减少剩余放射性弹,主要用以摧毁坚固的军事目标;核电磁脉冲弹,毁坏敌方的通信系统及电子设备;感生放射性弹,利用核爆炸释放的中子照射某些添加的核素,从而增强放射性沾染;核钻地弹,能钻入地下一定深度后爆炸,其摧毁效果比同等威力的地面爆炸大20~50倍,主要用于破坏地下军事目标,也可攻击藏在极深冰层下的目标。目前正在发展的当量百吨级的核弹头,还可用于对付敌方来袭的战术和地区弹道导弹常规弹头和核弹头,或以高杀伤率摧毁来袭的化学、生物战剂弹头。(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