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教育: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哲学教育: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与式教学起源于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英国的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2]。后来,这一理论被引进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参与式”教学法。尽管该方法最早来源于社会学,但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实施“参与式”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哲学教育: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参与式教学起源于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英国的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2]。该理论认为:只有让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援助项目获得成功。后来,这一理论被引进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参与式”教学法。尽管该方法最早来源于社会学,但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实施“参与式”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比较重要的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激励理论、期望理论等。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它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3]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2.内外激励关系的理论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于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4]。(www.xing528.com)

将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关系运用到学习当中时,我们就会发现人的行为仅靠内在激励或者外在激励都没办法更持久更积极主动地进行。仅有外在激励的时候,个体是迫于外部压力或者奖赏而被动的进行学习活动,这不能激发个体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的效果很难令人满意;仅有内在激励的时候,个体会出于内部的动机去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但是如果没有外部激励作为保障,就很容易受到干扰,难以持久。因此,只有在个体内部的认知对学习产生认同和兴趣,而外在的行为又会受到激励和奖赏的时候,个体才会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和专注力,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成为主体,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这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成绩的体现上又会给予外在的激励,让他们能够持久地保持这种自觉性和积极性。

3.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5]。该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因此该理论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对于目标的期望值怎样才算适合?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人才最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如果坐着能摘到,无需去跳,便使人不会努力去做。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让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摘到苹果,但是苹果又不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而是需要他们的投入、主动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