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规范追溯源流:中外兼顾

规范追溯源流:中外兼顾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与此相对应,笔者在诸多内容的讲解中都注重追溯源流,爬梳和举例时兼顾中外。在书籍大众化之前,在唱片、电视出现之前,在识字率提高、人们获得高层次教育并富足、个人主义兴起之前,只要有相对少量的文化作品不断增益修订,就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在具体规范的举例说明上,笔者更偏重以中国古代文化、学术为研究话题,以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国学班的学习目标。

规范追溯源流:中外兼顾

于是,学生得以从历史维度来理解当今学术规范。为了与此相对应,笔者在诸多内容的讲解中都注重追溯源流,爬梳和举例时兼顾中外。

比如,“学术求真”这一讲的副标题为“伦理意义、历史维度及法理内涵”。学术伦理上,笔者从柏拉图学园派“为知识而知识”,讲到中国古代的“求真”传统。然后,笔者指出:《史记》大量抄入《尚书》;班固汉书·艺文志》多取自《史记》《七略》《后传》,“删其要,以备篇籍”;司马光组织撰写《资治通鉴》,博采诸家之说,考异辨正,引书达二三百种之多,但在定稿中并未说明材料来源;文学上,宋代江西诗派讲究“夺胎换骨”;而西方,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指出“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nfluence);还有我们当今随处可见的文本之间的用典、致敬、恶搞、戏仿等许多唤起式的引用(evocative quotation)……那么,种种互文性与抄袭之间的界限何在?

与学生互动后,借助一系列参考书,我们得出隐匿是剽窃的核心特征。因此,未出注的教科书不能算剽窃。认定剽窃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复制行为造成了预期读者对他的信赖,读者因为相信剽窃作品是原创作品而采取了如果他知道真相就不会采取的行动[5]。笔者因此举了数例清代、近现代的学术公案。

接着,笔者辨析了学术规范的历史维度和法理内涵,指出:现代学术的形式规则包含着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这种观念是近代历史总体变化中产生出来的,与西方近代以来强调个人本位的知识创新体系相关。

中外历史上,文本都曾经被视为共同财产,每一个产品都援引共同的传统。艺术作品上,人们认为副本制作者和原创艺术家是一样的(equal),因为复制需要技术,而复制者的工作使那些本来无缘得见艺术品的人看到了它。在书籍大众化之前,在唱片电视出现之前,在识字率提高、人们获得高层次教育并富足、个人主义兴起之前,只要有相对少量的文化作品不断增益修订,就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随着印刷品成为大规模营销的商品,副本制作者对艺术品的贡献贬值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剽窃抄袭的争执已越来越普遍。在英格兰,“剽窃”的最早指控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时代,它与“天才”“原创性”概念的兴起有关。印刷术的兴起,也鼓励了各种知识的商业化,拓宽了知识阶层的事业机会,促进了个人意识、群体内部的认同,历史学家称为18世纪“消费者革命”或“消费者社会的产生”。亚当·斯密说:“在一个商业社会,一个人大半的知识都是买来的。”(www.xing528.com)

正如理查德·波斯纳在《论剽窃》中指出,个人主义与对原创性的崇拜携手并进。随着社会的复杂化,教育的传播和知识的繁荣将人们从习俗、家庭和权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个性崇拜”出现。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对社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因此应该得到公众的认可,而剽窃行为恰恰会损害这种认可。个人主义还创生了对表达性作品和知识作品需求的异质性,就像人们对有形产品和普通商业服务需求的异质性一样。而人们对多样性的需求越大,对原创性的要求也就越高[6]。在这个意义上,基于知识产权观念的学术形式规则的强调,与经济领域建立相关法律一样,是社会现代化的表现。

从功能的意义上说,学术规范能保证学术的有效增长。如果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不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前进,而流于大量的重复,那么学术能量与学术资源的运用就是浪费。因此学术规范,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严肃的法律问题。

讲完学术规范的法理内涵之后,笔者也试图让学生思索其副作用,即现在的规范是否会以学院化的繁琐掩盖创造力的贫乏,徒具其表。这种情况当然不可避免,但是,笔者提醒学生,在他们所处阶段,更需要牢记严耕望在《治史三书》中的训导:“要想在学术上有大成就……若只在学术工作本身下工夫,还嫌不够,尤当从日常生活与人生修养方面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严先生在《治史经验谈》中便自言以“勤、恒、毅、勇、谨、和、缓、定”为学术工作要诀。

又如,讲“注释、引用与参考文献”这一章时,笔者首先发问“注释何时必要”。继而,笔者提到古典学意义上的注释有六个层级:考据、集注、校勘、解释、相关、引证。而在西方,精确引用是与职业化同步产生的。中世纪的学人们为法学等学科发展提出了关于精确引用的极高标准和工整的参考文献缩写规则,到了17世纪早期,历史学家已开始注明资料的出处。背后的时代思潮是:信任数字,相信知识公正、不具人格;信息和水一样,越近源头越纯净;当归纳法兴起,注脚便于读者追根溯源,也便于读者重复作者的经验。而论文真正形成严格的引用规范,是在特定的时代(一般以为是在19世纪)、在特定的场所(常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大学中),此时脚注的地位才得以巩固并获得精确表达。在此之外,休谟伏尔泰维柯、黑格尔、兰克、以赛亚·伯林、福柯等西方文化巨擘的学术写作都未严格标明引用出处。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阐明,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注释主要用于:提供引文出处、材料来源;进一步提供说明问题的资料;进一步注明自己观点。

疏通学术规范的历史源流,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现代学术样式的来由。而在具体规范的举例说明上,笔者更偏重以中国古代文化、学术为研究话题,以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国学班的学习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