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注重其艺术性,这听起来似乎是一句多余的话,但实则不然,因为这里涉及对于“艺术性”含义的理解。毋庸赘言,艺术哲学课程需要以大量的艺术作品、艺术文本作为鲜活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从各种艺术门类(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舞蹈、电影)中选材,也 可以其中一种作为专题展示。考虑到不同教师对于艺术的兴趣与感知不同,以及学生系统接受与理解的问题,通常建议以一种艺术类别为专题,再辅之以其他门类比较经典、比较有代表性或争议性比较强的作品予以补充。比如绘画,教师需要具体到中国或西方,若以西方绘画为例,教师既要考虑到在哲学美学维度内,绘画在西方五个时代即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后现代的展现,如古希腊,绘画展示了世界整体之美;在中世纪,绘画显现了上帝之美;在近代,绘画展现了自由与人性之美;在现代,绘画描绘了人类的生存与存在之美;而在后现代,绘画同样以一种极限的方式解构了美。同时,也要考虑到绘画作为具体的艺术门类,甚至作为比较具有代表性地位的艺术门类,它除了在哲学美学的框架中进行解读外,更具有自身在美学艺术领域中具体的发展状况,如再现、表现、形式与符号维度,尤其是更为具体的如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极简主义等,唯其如此,才能体现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与专题性,突出艺术的广度与课程的深度,从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哲学,虽然是哲学类课程,但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即需要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内容,这才是该课程的根基。正如上面提到的问题,这里的“艺术性”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要观赏或欣赏多少的艺术作品,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程的教学多么富有诗意与激情,这也是当前教学评价时容易误判的一点。但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当前艺术哲学类课程有种种看似时髦,甚至无原则去迎合学生的倾向,一种误区是在课堂上一味地播放视频、音频,但是对于展示的课程资料并不做恰当的分析或无力分析,这使得学生在获得短暂的视听之乐后,反而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6],难以做到“为学日益”,更做不到“为道日损”[7];另外一种误区其实是前一种的变体,那就是教师自己充当艺术作品,在台上激情四射,时而手舞足蹈,时而一唱为快,有着富于诗意与激情的表现,这种风格往往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与喝彩但这基本上就成艺术表演课了。(www.xing528.com)
因此,艺术哲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对以上种种误区进行反思,从而真正将艺术性体现在对于艺术概念、艺术历史、艺术理论的考量上,也就是对于艺术的哲学反思。唯其如此,才能进而凸显艺术哲学课程的另一特色,即思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