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教育:传统理论与未来展望

哲学教育:传统理论与未来展望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哲学课程需要与传统艺术哲学理论进行区分,理由不言而喻,传统艺术哲学理论主要是学术性的,它们无论是谢林的《艺术哲学》还是丹纳的《艺术哲学》,阐释的主要是各个时期各种艺术及它们在整个哲学理论大厦中的地位作用,或者是对艺术产生的种种因素与条件进行论述。

哲学教育:传统理论与未来展望

艺术哲学课程需要与传统艺术哲学理论进行区分,理由不言而喻,传统艺术哲学理论主要是学术性的,它们无论是谢林的《艺术哲学》还是丹纳的《艺术哲学》,阐释的主要是各个时期各种艺术及它们在整个哲学理论大厦中的地位作用,或者是对艺术产生的种种因素与条件进行论述。如谢林认为艺术是哲学的工具和哲学的完成,是哲学最崇高的东西[1];丹纳具体考察了艺术产生与形成中种族、时代、风俗的作用与相互作用[2]。这些都是从学术的层面进行论证的,它们作为艺术哲学课程的材料,既有其理论上的正统性,又有其派别和个人风格上的局限性,因此,如果仅仅将这些经典著作作为教材,是不适宜的。

同理,除了如上述国外经典的理论著作外,中国也有大量的艺术哲学类教材或著作,如,张法等合著的《艺术哲学导引》[3]、王德峰的《艺术哲学》[4]、刘纲纪的《艺术哲学》[5],等等,这些教材或著作既有偏于艺术的,也有偏于哲学的,也有尝试基于理论尤其是西方某种理论构建个人观点的,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鉴作用。如张法的《艺术哲学导引》作为研究生教材(实际上教材内容对本科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探讨了艺术的起源、艺术的逻辑展开与历史展开、艺术品的哲学问题、艺术生产与艺术欣赏等问题,探讨的问题比较全面,但因为是研究生教材,在艺术性方面自然不太强调,同时在思想性方面,也因为是作为教材,哲学批判思路难以凸显,尤其是对于艺术的再现与表现等问题尚无法重点剖析。王德峰的《艺术哲学》主张由美学向艺术哲学进展,围绕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这一核心问题,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类生活的本质关联,反对把艺术看成是伴随人类现实生活的装饰物、娱乐品,或实现其他社会价值的工具。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艺术的六个方面的基本问题: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创造、艺术作品的接受、五大类艺术的感知特性。该书对于艺术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对于五大类艺术也有较全面的归集,但是作为理论著作一方面学术倾向性强,另一方面全面论述也意味着对于典型问题如艺术的感知特性的探讨又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当然仍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刘纲纪的《艺术哲学》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系统的艺术哲学专著,该书分章论述了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艺术的反映对象、艺术的反映形式、艺术美的历史形态、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等问题,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特色,是中国学者在西方传统艺术哲学领域中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作为学生,在阅读该著作后,仍可以参看其他教材或著作在相关问题上的说明和论述,以起到增强理解的学习效果或激发尝试争鸣的学术热情。因此,作为本科课程的艺术哲学需要一本新的“教材”,但不一定必须是出版意义上的教材,可以是讲义,也可以是课件等,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编排,从而形成一本既符合基本原则,又特色突出,不断更新的活教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