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笔者认为在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读文本技能的训练。正如前文所述,中国哲学学科事实上是在现代大学的学科建制下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诠释和研究,那么其必然不能与传统的学术方法相脱离。如果仅仅是从哲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看,则对于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是学习的重点;然而,在中国哲学实际研究中,往往会涉及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方法,有时并非是纯哲学性的思考,而需要结合相关思想史的研究。那么,在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方面,研读文本技能的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教师在原著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分析文本的思想,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文本的版本选择、古汉语字词的训释、对思想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交游等情况的考察等,这些研读文本的技能可能并不直接是哲学专业的要求,但是考虑到中国哲学学科以及中国哲学文本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本技能。
第二,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相对于社会科学或者工科等应用性专业而言,哲学专业的教学可能并不是特别依赖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比如常见的PPT课件、视频、音频等。不过,适当地使用这些技术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片、视频等与文字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
其中,课件是哲学专业教学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应该符合哲学专业的特点。比如原著类课程,可以将文本的选段以及重要概念的提示放在课件上,但是不宜将大段长篇的解读性文字填满整个屏幕(甚至一连好多页),对文本的分析应该是由教师口头讲授完成的。原因在于,如果教师所讲的内容全部放在课件上,学生就会对课件产生依赖,甚至直接将课件逐页拍照而不再听老师的讲授;而哲学原著课程所要培养的是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并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需要展示给学生的就是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的方法。
使用课件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记录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有时候学生会认为拿到课件或者讲义就可以不用记笔记,而实际上这些技术手段所呈现的内容并不能替代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对知识的理解。记笔记本身就体现了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自我消化和重新表达,好的课堂笔记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复制和抄写,而是对知识的再建构。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公共邮箱、网络教学平台、论坛、微信公众号、交流群等技术手段搭建课程的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对课程中相关问题的讨论。
第三,学思结合能力的培养。如前所述,中国哲学原著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注重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是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对学生学思结合能力的培养。《论语》中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古人对学思关系的思考,于今依然有指导意义。这种思考既有对经典本身所蕴含思想的探求,也有学生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关怀。如学生结合《论语》以及儒家对礼的看法来探讨现代社会礼制的相关问题、结合《孟子》中义利关系的讨论来思考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利益问题、对“性善论”和“性恶论”从理论层面到社会现实意义的讨论等,通过所学而有所思,通过对古代经典的阅读来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学思结合能力的培养正是哲学原著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到哲学文本具有跨越时代而常新的生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教学评估情况和笔者自己的反思,个人认为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改进和完善。(www.xing528.com)
第一,课堂教学中适当举例以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哲学专业本身重视思想且有较强的抽象性,但是单纯的文本分析式的讲授对于本科生来说效果可能不会特别理想,而且也很难让学生在两三节课内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配合文本举一些例子是增加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好方法。这些例子既可以是现实中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比如讲到儒家的“仁”“孝”等问题时可以举其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是哲学史上的故事或者轶事,比如讲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时可以引入“鹅湖之会”,讲佛教思想时可以引入一些公案等。
第二,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选题和撰写课程论文。论文写作是哲学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然而学生在刚开始往往并不知道如何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对论文的选题、论文的格式要求、学术规范以及具体如何在论文中进行观点的论证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学生提交课程论文以后还应该针对论文的问题给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反馈。这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这种引导很多时候是在课下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中达成的,因为这样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所在,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阅读书目以便其深入研究。好的选题是一篇优秀论文的开始,然而对论文选题的指导很难通过课堂上的集中授课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在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上还比较缺乏,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实践尚在探索和改进的阶段,本文只是对此前教学活动中相关经验和问题的总结与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就目前的经验来看,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多去听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前辈教师们的授课,学习他们的教学和讲课方式,体会前辈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多与他们交流教学中的心得和困惑。因为教学与科研一样,也是一个学术传承的过程,各个学校、学院以及专业都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和风气,教学本身就是对这种学术传统的一种继承,而这正是青年教师需要从前辈学者那里学习和发扬的。
【注释】
[1]秦平、郭齐勇:《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9期。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3]助教的设置在哲学专业有其重要性,不仅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常规性的辅助工作,还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读书和讨论。研究生担任助教本身就是一种学术传承的体现,既可以引导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同时也有助于锻炼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