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年的辛勤建设,武汉大学人文科学概论课程不仅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还确立了理论严密精确、内容丰富精彩、课堂生动活泼、师生教学相长的四大发展方向。这四大发展方向既是对李维武先生治学经验的归纳总结,同时也是本课程未来拓展的基本遵循。
首先,理论严密精确。人文科学概论课实质上是一门哲学课,是要为人文科学搭起思维框架的,因此,要求概念描述清晰,论证过程严密,不能随心所欲。李维武先生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个问题,对各种表述都斟酌再三,力求圆满。例如,对于何谓“人文精神”,李维武先生这样回答:“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把对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灌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通过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反对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自然生命,也反对把人的存在归结为神的世界或人的文化世界的某一部分(如科学、技术、经济)。换言之,人文精神强调人有自己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与单纯把人归结为自然人的观点不同,与立足于神的宗教精神相对立,又有别于片面夸大科技作用的科学主义和单纯强调经济作用的经济主义。”[4]这一论述精确地对“人文精神”作出了注解,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其次,内容丰富精彩。人文科学概论课涉及的理论和人物众多,要把这些内容讲清楚,有赖于为师者胸有成竹,厚积薄发。李维武先生在讲授时做到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同学们感受到人文科学的博大精深。例如,在讲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时,就引用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爱因斯坦的《青年时代二三事》和《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石里克的《自然哲学》、丹皮尔的《科学史》、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萨顿的《科学的生命》、费米夫人的《原子在我家中》、法布尔的《昆虫记》、维特根斯坦的《文化和价值》、赖欣巴哈的《科学哲学的兴起》、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竺可桢的《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等文献,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的影响,以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再次,课堂生动活泼。人文科学概论课程的吸引力在于理论内涵,也在于课堂讲授。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通过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讲解、幻灯片以及多媒体的华丽展示,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授西方人文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西方人文精神的确立时,李维武先生详细讲解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的成就,介绍了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布鲁尼、比昂多、马基雅弗利、蒙田、培根等人物,配合展示关于他们的音视频资料,同学们纷纷感叹:这真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与创造精神的时代!
最后,师生教学相长。不管内容和时代如何变化,每学期人文科学概论课程的最后一课都会是一个固定项目:课堂讨论、师生交流。李维武先生给讨论交流确定的题目是《当我走进人文科学大门的时候》,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个总题目自拟具体的小题目,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和自己初入人文科学大门的真实感受,谈自己的所感所思。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都会踊跃发言,向老师说体会、谈希望、提建议。这种讨论交流对同学学习、对老师授课、对课程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实际上,这门课程就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结果。李维武先生曾在《人文科学概论》的自序中深情地写道:“我非常感谢一届又一届人文班的同学们参与‘人文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非常感谢一届又一届人文班的同学们为这门课程的建设所提出的希望、意见和建议!正是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正是同学们的热情支持,正是教学相长,才建设起‘人文科学概论’这门课程,才有了这本《人文科学概论》教材。作为任课教师和教材作者,我在这里要说:谢谢大家!谢谢同学们!”[5]在武汉大学人文班创办20周年纪念时,李维武先生曾撰文《我与20届人文班之缘》,梳理了给20届人文班学子授课的殊胜因缘,他说:“我主要依靠自己一人的不懈努力,完成了武汉大学人文科学概论课的建设,一年复一年地为一届又一届人文班同学讲授这门课程,从而与人文班结下了这种特殊的缘分。也正是这样,在我看来,这缘分是‘造缘’的结果,而不是‘随缘’的结果。每当我回想这十多年的经历,总感到作为一个大学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首创出一门本科必修课程,确实是一件值得欣慰之事。”[6]李维武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曾经聆听过李维武先生讲授这门课程的1994级人文班学生、现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苏德超教授这样感慨:“李老师的课是当时我们人文班唯一打通文史哲界限的课程,也是被我们视为最具人文特征的课程,且课程内容贯穿古今中外。我们就像一群小房子里的孩子,一下子被领到了广阔的原野上。替我们打开这扇门的,就是敬爱的李维武老师。在我们因眼前阡陌纵横而迷失方向时,又是李老师的授课为我们勾勒了人文学科的导引图。多年以后,李老师在化北楼一楼的谆谆教诲还时时在耳边回响。如今越来越体会到,他的授课,文献积累多么深厚,思想见解多么深刻,生命感悟多么深切!当时,我们觉得,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到近乎不近人情的苛刻。从教多年之后,我才体会到,在这严格里面,其实饱含着他对人文学术和人文学子深沉的大爱。李老师曾说,人文学科,只能经过(前人),而不能越过(前人)。李老师的人文科学概论课程,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一直在经过,从来未越过。”如今,武汉大学人文科学概论课程早已不为人文班同学所独享,它已经成为全校同学共有的学习资源。今后,这个固定的最后一课还将继续坚持下去,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由李维武先生开创的武汉大学人文科学概论课,在课程建设上确立了鲜明的思路与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对于发展我国的大学人文科学教育具有“样本”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研究和推进。
【注释】
(www.xing528.com)
[1]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2]维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146页。
[3]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0~501页。
[4]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6页。
[5]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6]李维武:《我与20届人文班之缘》,载《珞珈人文》2013年第2期,第4页。该刊由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主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