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逻辑学通识课程规划:哲学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逻辑学通识课程规划:哲学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逻辑学课程来说,其显而易见的变化正是授课对象由以文科生为主转变为文理工科兼有的构成成分。为了应对选课对象的变化,我们对于逻辑学通识课程的规划在遵循逻辑学本科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同时,也理应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按照这样的方针,本文来谈谈“逻辑学导论”这门通识课程的规划方案。后一类自不必详述,绝大多数逻辑学课程都以此为目标。按照计划,五年内,每一学年会开设五个“逻辑学导论”的通识课课头。

逻辑学通识课程规划:哲学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杜珊珊

近年来,我校逻辑学本科教学逐步由院级范围扩展到全校范围。除了逻辑学专业课程逐步从哲学专业扩展到外专业以外,面向全校授课的通识课程也受到重视并发展起来。对于逻辑学课程来说,其显而易见的变化正是授课对象由以文科生为主转变为文理工科兼有的构成成分。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对逻辑学知识的不同需求。比如说,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逻辑的目的是为了今后参加社会化的逻辑学考试,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纯粹是主观上对逻辑学知识感兴趣。不过,相信无论哪类学生,他们选择逻辑学课程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逻辑修养,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众所周知,这种能力几乎能够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一切方面。为了应对选课对象的变化,我们对于逻辑学通识课程的规划在遵循逻辑学本科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同时,也理应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按照这样的方针,本文来谈谈“逻辑学导论”这门通识课程的规划方案。

首先,我们将“逻辑学导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设定为:以普通逻辑学以及现代逻辑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强化逻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所谓“以普通逻辑学以及现代逻辑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无非是在教学中兼顾普通逻辑学和现代逻辑学知识的讲授。现代逻辑学是我们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了解数理逻辑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思路。这部分内容或许并不易学,但它有着较为丰富、深刻的研究对象和强大的研究手段,是逻辑学专业的入门知识,对思维训练的助力非常大。对于那些有理论偏好的学生来说,选修这部分内容是再合适不过了。除了现代逻辑学以外,我们还会讲授普通逻辑学知识。从逻辑学自身的发展轨迹来看,普通逻辑学对于逻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应该成为学习的切入点。然而,对于无需了解逻辑学专业知识而仅仅以实用[1]为目的的学生来说,普通逻辑学的优势恰恰体现在简单、易学且够用。相较于现代逻辑学知识,学生更容易知道如何去使用它。区分开两类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针对他们的想法教授不同类型的逻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强调“逻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则是贯彻“适应学生需求”的结果。所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化逻辑考试的应试技巧,另一类是利用逻辑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的办法。后一类自不必详述,绝大多数逻辑学课程都以此为目标。前一类方法的讲授则在正统逻辑学教学中不常见,然而对这部分内容有需求的学生却在与日俱增,对此我们不应视而不见。相反,热情地接纳这部分学生,在课程中予以正确地、积极地引导,不仅能将逻辑学课程的受众进一步扩大,也能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其次,设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简而言之,目标有三:

(1)培养学生对逻辑学的兴趣;

(2)纠正学生错误推理习惯,提高逻辑分析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逻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紧密相连。总体来说,我们这门课程致力于达成逻辑学本科教学的内在规律与适应学生需求两者兼顾的目标。

要达成课程目标,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和突破。我们将目光基本放在理论知识(涉及普通逻辑学和现代逻辑两部分)和应用方法两方面,再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由如下四大部分构成:

(1)普通逻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主要针对文科学生[2]);

(2)数理逻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主要针对理科学生);

(3)介于普通逻辑学和数理逻辑之间的逻辑学知识及其应用(主要针对工科学生);

(4)逻辑学知识在社会化考试中的应用(主要针对有逻辑学应用需要的学生)。

这里有必要对我们这样的安排做一个解释。对文科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对逻辑学中使用的符号化手段感到陌生和不适应。而普通逻辑学的好处就在于几乎无需使用符号[3],可以直接使用文字进行讲解。文科学生中的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自己在论文写作以及日常思考中的能力。我们在讲授普通逻辑学知识时如果能格外注意教授学生如何有意识地在论文中运用逻辑规则,如何用逻辑的眼光审视一篇论文的优劣等等,就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对于普通逻辑学来说,这些知识和方法教授起来简明易懂,实用而精练,非常适合期望短期内提高逻辑思考和写作能力的学生学习。

除了普通逻辑学知识以外,我们也会重点安排讲述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由于要引入大量的符号、定理以及证明,理科学生会比较容易适应。相信这部分内容能够吸引对逻辑学本身感兴趣的学生选修,毕竟这才是逻辑学发展的主流。我们开设通识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能吸引更多学生关注逻辑学本身,关注逻辑学的发展,继而能够选择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换句话说,就是为逻辑学自身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所谓“介于普通逻辑学和数理逻辑之间的逻辑学知识及其应用”是指在普通逻辑学知识中加入现代逻辑的眼光和讲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融合较多的现代逻辑知识。为了避免陷入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适当补充逻辑知识的应用方法,对于有折中需求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我们将“逻辑学知识在社会化考试中的应用”单列出来就是想强调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提应用方法的不同之处。这部分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应试技巧”,讲述的内容直接贴合社会化的逻辑学考试试题。我们将直接给学生讲解真题,总结应试技巧。这部分内容对于正统逻辑教学而言算是比较新的尝试,针对的是那些有特殊考试需求的学生。

然而,上述四部分内容是无法在一个学期的同一个课头中完成的。按照计划,五年内,每一学年会开设五个“逻辑学导论”的通识课课头。初步计划为第一学期开三个,第二学期开两个,一共有三位老师参与这门通识课程的讲授。根据教学安排以及三位老师自身的兴趣和特点,我们计划将上述教学内容安插进五个课头中,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讲述其中某一部分内容。如此安排能带来的好处很明显:首先,能够让课程不再单一,更显多样性;其次,学生能被赋予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内容去学习。每年我们还可以对课程内容加以调整,在坚持合理比例的前提下[4],有些内容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课时,有些内容也许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当然,究竟是给哪部分内容安排更多的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择课反馈加以选择和改善。

具体来说,我们的教学内容安排可以暂定如下:(www.xing528.com)

(1)三位老师各自开设不同内容的逻辑学导论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

(2)分为两学期共五个课头开设。上学期开设三门逻辑学导论,分别讲述“普通逻辑学及其应用”“数理逻辑及其应用”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逻辑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其难度分别为:易、难以及较难。下学期开设两门逻辑学导论,分别讲述“介于普通逻辑学和数理逻辑之间的逻辑学知识及其应用”以及“逻辑学知识在社会化考试中的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对“逻辑学知识在社会化考试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有所需求的学生比例可能会较高,但我们还是倾向于鼓励原本就有逻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选修这部分内容。学生们可以在上学期选修所缺的理论知识,下学期则正好能够选择讲授这部分内容的课头。这正是我们将其安排在下学期开设的原因,想要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先选修这门课程的其他课头。

最后,我们来谈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往逻辑学课程更偏重于采用老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模式,对于纯理论知识来说,这几乎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法。在新的教学内容上,我们为了适应更广范围内的学生需求而大量添加了“应用方法”的部分,因此教学方式上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应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扩充教学案例的来源范围。例如,我们可以从报刊文章、新闻采访、最新考题中选取有意义的片段给学生讲解其中逻辑的用法。

其二,增强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模拟应用逻辑学知识的现实场景,做一些推理的测试,在逻辑方面指导学生的演讲、论文等。

其三,增加与相关领域学科的互动。例如,以实例讲授逻辑学知识是如何在心理学等学科加以应用的。

对于第一种方式的设计,我们还可以再大胆一点。几乎所有社会、生活中的素材都可以为我们这门课程所用。譬如,某段视频中人物说话是否具有逻辑性,有没有犯什么逻辑错误。再比如,这段新闻报道或者杂志文章有没有逻辑上的亮点;或者,这篇论文采用了怎样的逻辑推理规则使得它的论证格外有力;又或者这则广告有没有逻辑矛盾。总之,从身边而来的一切所思、所想、所写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成为逻辑学课堂的经典案例。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授课,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清逻辑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而他们又能通过哪些努力来改善自己的思考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软实力”,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增加老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是改良教学手段的另一种方式。以前,我们逻辑学课程中的师生互动多体现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以及教师的评价方面。现在,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比如,教师出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自己找出视频或文章中的逻辑错误,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发言中的逻辑优劣,等等。我们已经在为哲学学院开设的逻辑导论课上进行了这样的互动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通过老师的解题示范让学生领悟到“我该怎样逻辑地思考问题”。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课程,全校通识课教学的确面临因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上的互动难以开展的问题。我们相信,即使存在这样的问题,也应该适度地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几率,通过慢慢积累上大课的经验,逐步寻找适应通识课程的互动方式。这不仅是我们的工作,更是一个挑战。

我们还计划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相关领域学科的互动:一种方式是多引用其他相关学科的例子。当然,这种方式已经在许多逻辑学课程中被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是邀请相关学科的教师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讲在他们领域的工作中逻辑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同时,身为本课程的逻辑学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以一种体验式的、身临其境的方式来体会、领悟逻辑知识的妙用。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某些专业逻辑学课程中尝试过后一种做法,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给学生讲一堂生动的关于“心理学专业如何运用归纳方法”的报告,课后教师还与学生进行互动,做了一次心理学统计方面的“测试”,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逻辑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完整应用过程。这种方式对双方学科都有益处,也能彼此互补。譬如,在我们为数不多的这类尝试中,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就提出在具体应用归纳方法的时候他们会采纳的一些限制条件,而这些限制条件是我们在一般地、单纯地讲述逻辑时没有注意到或者有意忽略的。逻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理论上的应用还是存在着一定区别,这种区别有时候比较微妙,不易把握,能将这种“微妙”的区别传达给学生就是该方法的最大成功之处。事实上,的确如此。我们的尝试获得了学生的好评。有些人可能会质疑,在通识课程中采用这样的做法会不会缩短学生接受正统逻辑训练的时间。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在采用时必然被严格限制它所占用的课时。我们给这部分内容安排的课时无需多,只需“精”,巧妙地在所需要的地方予以点缀即可。因此,对这种方法会缩短原有逻辑学专业授课时长的质疑并不成立。然而,究竟选择哪门“相关专业”倒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尽管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任何专业不需要逻辑、不适用逻辑分析,我们还是要为这类选择设立一个大致的标准,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专业的作用:

第一,其内容必须能够清晰简明地体现演绎方法或者归纳方法在研究思考过程中所展现的作用;

第二,与逻辑学挂钩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尤其是能够表现出逻辑方法在实际应用时与其理论上的差异之处;

第三,其内容能够压缩为30分钟左右的精练演说,能与学生进行互动。

在这部分简短演说结束后,我们逻辑学专业教师应立即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向学生指出方才的讲述内容中哪些部分使用了怎样的逻辑方法,使用的妙处何在,有没有可以选择的其他逻辑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该相关专业也能扩大它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总之,相信这样的合作能够实现双方受益,这也正是我们最期盼达成的目标。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简要描述了该门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其意义其实无需多谈。既然逻辑学通识课程即将成为一种大趋势,回避或者轻视都不是正确而理智的态度。当然,无论在哪方面,我们都坚持找准学科的内在教学规律和学生需求的结合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也同时期望这样的规划能够最终让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都受益。

【注释】

[1]这里的“实用”指的是用逻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比如撰写论文、发表演讲、参加社会化考试等。

[2]这里“主要”针对的对象会根据选课情况加以调整。以下同。

[3]在适当的时候引入符号也很容易。

[4]这里的“坚持”遵循的标准是逻辑学本科教学的内在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