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广义问题解决过程是问题意识的实现过程。从广义问题解决的思路出发,对比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厘清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生教育。
首先,从知识的产生与获得来说,本科生基本上是接受学问、接受知识,而研究生则是要创造新的知识。可以说,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研究生教育的最大特色。相对于为研究而学习的研究生教育来说,本科生教育更着重于通识教育或某一专业领域的通科教育,强调对某一学科领域(核心)知识系统的掌握和理解,是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和理论思想的教育类型。而研究生教育,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阶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正如美国的博士学位毕业证书上的一排拉丁文所表达的含义:“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造,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任务是选定研究领域并了解该领域最前沿的东西,确定研究的核心问题,为研究而学习。博士研究生则应对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思考,把思考的内容拓宽拓深,形成独创性见解。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要完成研究生阶段知识创新的教育目标,如果没有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没有思考的切入点,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也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也就无从创造新知识。
其次,从问题的来源来看,本科生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教师给的,而研究生则要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本科生学习主要是以掌握知识、理论思想为主的通科或通识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大部分本科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自身问题意识淡薄,缺乏“质疑”精神。再者,由于本科生书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也缺乏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这些原因都导致在课堂上,多是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出一个建立在某一理论或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学习,并且在教师的不断引导、提问下,使学生的讨论和学习逐步地进行和深入。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督导的新型导学关系。相对于本科学习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加独立自主,并且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所创新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到的主要是学术引领的作用。对于研究生来说,能否在导师的引领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能否有所创新的关键所在。疑问能使研究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其积极思考,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习与进步,从而实现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尤其重要。爱因斯坦就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基本问题,常常会给一个学科开辟一个新的领域,甚至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领域。(www.xing528.com)
第三,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本科生是狭义问题解决,而研究生则是广义问题解决。正是由于本科生尚处于知识储备阶段,知识体系尚不全面,缺乏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他们面对的往往是已经明确提出的问题,找出或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较少考虑问题是怎么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真问题,以及自己能否胜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本科生教育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问答式的狭义问题解决,那么,研究生的教育和学习应该是理解性的、分析性的和研究性的广义问题解决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广义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研究生逐步养成自我提问、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并且通过“问题——探索——解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研究生完成学习任务、创造新知识的基本素质要求,而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则是如何运用广义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广义问题解决过程中把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意识转化成创新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