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的创造力
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对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力较强的教师更易及早发现创造力较强的学生,这是因为创造力较强的老师已经在相关的领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识别学生是否具备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素质[18];二是高明的老师们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培养出高创造力的学生来。很多获诺贝尔奖的大师都是德高望重的高校教师,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热情追求科学的精神和严谨淡泊的处事风格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9]。有人统计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师承关系状况,发现半数以上的获得者曾经接受过高明老师的指导。接受过高明老师指导的人,其获奖时间比跟随一般老师学习的人平均提早7年[20]。大学时期正是学生创新创造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如果教师工作有激情且创造性高,那么他们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潜力。
2.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国很多高校课外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比重较小,这就导致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21]。在课程结构方面,我国一些高校设置的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和必要的综合性,过分强调专业需要,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尤其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着分离现象[22],这就使大学生们缺乏综合、交叉的知识体系和视野,而知识面的宽窄影响到思路的开阔程度,影响到学生是否能通过已掌握的知识捕捉到创造灵感。知识面越广,掌握的越扎实,在遇到问题时可供提取的信息就越多,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散出许多思维结果。
3.教学方法
以往研究将教学方法分为两类:启发式和注入式。启发式不是指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形式,而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建构、重组,从而激发出学生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23],这都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将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教师的教学计划完全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的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所学专业或科目不感兴趣,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24]。
目前已有国内学者开始开发创造性教学,周治金和谷传华[25]认为,这种教学法与以往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点不同:①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的产品形式、可能的工具,让他们根据其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做出选择,从而充分达到发展其多元智力的目的;②提供各种类型的问题,还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来获得信息和展现他们的理解;③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包括灵活的课程和组织、自由选择、分享、开放和接纳;④教学内容广泛且具有跨学科的主题;⑤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过程,并给予学生利用这个过程获得和转换信息的机会;⑥鼓励学生开发各种产品来表现其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可见,创造性教学从多种途径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联结,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4.师生关系(www.xing528.com)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被认为是一种权威的代表。受传统理念的约束,学生处于被教导、被评价的地位,往往容易感觉到与教师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习惯于盲从教师,被动地接受指导,不敢冒失地怀疑和否定教师的观点[26]。这就会抑制学生的创造热情,影响创造力的发挥。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在教学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也是创造性培养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犯错失败,学生可以消除内心的恐惧,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环境里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从而形成创造性的品质和能力;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怀疑精神,而这两种精神正是创造性人格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平等、自由、对话的状态,教师会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给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帮助学生习得、发展或是改变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能自我管理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科学学习、创新学习[27]。
5.学生的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采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评价方式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相应地也会培养出注重什么的学生。学业评价既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的培育,又有可能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阶段,大学尤其是本科,学业评价主要包括标准化成绩测验、教师自编测验、客观测验和论文测验等。这些测验主要是看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很少涉及对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创新理解。这种评价的直接导向就是学生机械的记忆和表层学习,在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没有很好地起到作用。
6.校园文化环境
潘懋元[28]认为,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创造力的功能,“发达而又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了多样的知识内容,充满了生动新鲜的创造活力,昂扬着探索进取的开拓精神,进一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实现创造的可能性”。当前高校中课余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娱乐性的,还有知识性的,各个社团和协会也都蓬勃发展,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促进了大家之间的交流。尤其是知识性的课余活动,比如法律知识竞赛、挑战杯、征文大赛、辩论比赛等等,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扩大知识面,发现新的问题,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进一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出“相对创造性成果”[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