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互证研究:个性化教育提升效果的实证

基于互证研究:个性化教育提升效果的实证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终,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因此,深度学习必然是带有浓郁个性化色彩的,个别化教学的探索无疑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达成。研究发现,在个性化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整体的转变。

基于互证研究:个性化教育提升效果的实证

1.实施个别化教学有利于深度学习的达成

十一五”结题时发现,学生的学业内涵质量还有待提高。研究期间,无论是绿色评价、课程与教学调查,还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结果都互证表明,区域学生的成绩不仅仍处于全市前位且高度均衡,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学习主动性、学业压力和负担、对于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对学校的认同度、和谐关系氛围等方面也有持续的、实质性的改善。由此,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精准针对个体差异的个别化教学”的研究与行动是使“轻负担、高质量”得到不断深化的新动力,可以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增值点。

本次研究进一步提出四项个别化教学的关键举措:(1)以精准分析学生学习问题确立个别化教学的真实起点;(2)以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成就个别化教学的实施;(3)以设计与保障多种学习机会作为个别化教学的关键技术;(4)以与教学平行的评价导引个别化教学走向。教师在实施个别化的教学之前,首先要在理念和态度上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并落实到科学地分析和发现学生的不同;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面向不同学生学习风格的机会,能力分层的挑战机会,为独特需求定制的学习机会,不同的学习和成就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浸润在一种宽松、和谐和自在的氛围中,敢于展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充分、自主地学习;评价与学习融为一体,开展真实的、精准的“个”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助力下阶段的学习。

个别化教学以教学增效方式让学生在高位均衡基础上减负:首先,课堂时空得到释放,学生对学习保持开放、好奇的心境,教师提供各种适切的学习内容、路径和学习组织形式,这一切都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深度学习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进行深度的认知,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所以,深度学习离不开学生自我规划清晰的目标、在过程中自我监控、内部反馈,由外控学习转向内控学习,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正是通过尊重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学习机会的个别化教学有效发展起来的。最终,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的个性化人才。我国教学必须走出学生大规模应试的浅表学习误区,培养具备“21世纪素养”的在某些领域中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因此,深度学习必然是带有浓郁个性化色彩的,个别化教学的探索无疑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达成。

2.创建个性化学校促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研究期间,区内所有中、小、幼学校及青少年活动中心从各自面临的真实问题和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多次、多方的咨询和论证,最终确定了44个学校主持的子课题研究,分别从教育管理体制、教师教学方式、课程规划设计、学校环境、氛围文化、多元学习评价等方面,对个性化学校进行了积极、充分的探索。

个性化学校的创建不仅是学校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更是一个宏大、漫长、反复探索的实践过程,本次研究发现个性化学校创建有四个关键举措:(1)发现学生不同的个性倾向;(2)提供多元的课程内容选择;(3)创设多样的活动体验场景;(4)实施有个性的发展性评价。对于一所以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学校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长来制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发现不一样的学习者之后,学校要按照学校的情况开设关照学生差异的课程与活动,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比如静安区中、小学开展丰富、受到学生喜爱的“N项社会实践活动”,初、高中已开设近600门校本课程,学生对学校课程和活动满意率达到90%以上。最后,学校要对学生实施综合的、真实的评价,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身优势与短板,规划自己不一样的人生,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潜能、优势发展。

研究发现,在个性化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整体的转变。由于每所学校生源特点不同,“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校根本不可能出现千校一面的境况;学校不再是铁打营盘,等着学生和家长来适应自己;而是为适应学生发展,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不断优化的开放场域。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从培养高分的应试者转变为培养注重学思结合、思行统一的创新性实践人才;从培养循规蹈矩、四平八稳的毕业生转变为发展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从大一统的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寻找和弥补学生学习上的短板,转变为尊重和关照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校教育的内涵公平。

3.人本化的机制保障个性化教育的长效发展

个性化教育是对人个体发展的成全,而学生的发展又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个性化教育的保障机制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聚集地,还要关注学校前端的家庭——人个性遗传的起点,以及后端的社会——人择业生存的归宿。本次研究过程中,区域从四个关键的切入点顶层设计、精心布局,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资源,以确保个性化教育发展具有长效的动力:(1)优化多元发展的办学路径;(2)加强有个性的教师研修;(3)挖掘多场景的人本发展资源;(4)实施以人为本的过程评价。

在管理机制方面进行变革,诸如学校层面培养路径的优化、教学管理方式改变等,最终突破那些阻碍学生教师充分发展的学校传统局限。为保障个别化教学实施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区域层面研发了一系列关于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和操作技术,针对教师需求开发各种可供选择的培训与研修,试行了一系列教师自主发展的制度,以减负的方式为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投入增效;不仅如此,区域还搭建平台让教师分享优秀的教学成果,培养教师专业自觉和研究意识。

教育局充分发挥静安的区域资源优势,创建和维护各类专业机构。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和配合: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早期教育指导中心)、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域课程开发、心理健康指导教育发展中心、业余大学等,从13个月到终身的教育,形成了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保驾护航的区域教育“功能共同体”。区域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鼓励相关机构专业自治,不断提供资源和发展空间,而这些机构亦人性化地服务于各利益相关者,为学生、家长、学校的发展提供长期、实效的支持。区域评价的探索,通过大数据搜集形成区域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常模,挖掘学生可能的个性维度,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这些都以学生为本,保障了区域个性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上至下的人本化的科学管理,让区内每个教育单位成为充满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量源,相互支持协作,为个性化教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保障。

本章案例及素材提供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上海市市西中学、上海市育才中学、上海华东模范中学、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上海市培明中学、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上海市市西小学、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上海市静安实验小学、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上海市静安区华山美术幼儿园、上海市静安区南阳学校。

【注释】
(www.xing528.com)

[1]涂元玲:《论关于教育实证研究的几个错误认识》,《教育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20页。

[2][美]詹姆斯·H.麦克米伦、萨利·舒马赫:《教育研究:基于实证的探索》(第七版),曾天山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11页。

[3][美]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教育的科学研究》,曹晓南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页。

[4]徐淀芳:《严格的证据:教学研究进步的核心》,《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2期,第1—4页。

[5]周爱民:《实证研究的功效与局限》,《学习时报》,2014年4月14日。

[6]李霞:《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建构的三个维度》,《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第17—21页。

[7]S.Gibson&M.H.Dembo,“Teacher Efficacy:a Constructive Valid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76(4):569—582.

[8]该连续性研究中2013年的学生样本量为1 975,2014年的学生样本量为1 965,2015年的学生样本量为1 837。

[9]李希贵:《以学生发展为本:个性化学校建设的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6期,第1页。

[10]教育部:《信息技术助推个性化教育的区域实践——扫描:上海市静安区的探索》,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822/201504/186058.html,2016年4月25日。

[11][美]谢弗、基普:《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邹泓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2][美]詹森等:《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温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2页。

[13]李希贵、郭学军:《普通中学学校转型:路径选择与实施策略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4期,第3—11页。

[14]李希贵、秦建云、郭学军:《构建可供学生选择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教育学报》2014年第2期,第50—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