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学校创建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为目标的实践命题。以下资料和数据反映的是区域各学校在个性化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创建、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以及学校氛围文化营造方面所呈现的富有成效的局面,这些都是个性化学校创建的坚实基础。
1.丰富、高质的校本课程更加凸显
课程是影响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离开了课程或游离于课程之外去塑造学生个性,其结果必然是高耗低效。“校本课程的开发,尤其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是创办个性化学校的重中之重。”[9]
通过对静安区全部31所中、小学校的校长调查发现,个性化教育背景下,学校对课程规划的修订最主要集中于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管理与保障,课程评价和课程目标其次,课程整体结构的修订居第三位。校长对本校课程方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契合度的自我评价(5.44分)以及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状况的自我评价(5.27分),均是正向积极的(总分为7分)。100%的学校均会对本校校本课程开展状况进行涉及学生需求、实施过程以及满意度的专题调研;约70%的学校的专题调研有固定频率和时间;近半数学校为有特殊需求或特长的学生专门制定了特需课程;45.2%的学校正在尝试学科统整;有1/3的学校尝试学生自主开发、实施、自我管理的课程;20%左右的学校根据各自情况实施免试免修制度;静安区学校课程建设的突破较多集中在课程实施上,如尝试分层走班、课程选择、免修制度等方式,在课程内容统整与课程评价上也有新的探索。
链接6-1: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对静安区中学课程的评价
静安区高中学段校本课程总数566门,其中拓展型课程496门,中学班级数为384个,拓展型课程数与班级数之比为1.29,校本课程较丰富。学生都参加社团活动,大多数社团都是学生直接管理,有助于学生发展。
静安区初中学段,共开设近600门校本课程,涵盖了八大领域,结构丰富,凸显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既有短小的微型课程,满足学生多领域体验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需求爱好;又有系统扎实的长课程,提升学生对自己关注领域的认知,搭建学生特长形成的实践舞台。这些丰富的课程很大程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2.个性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得到创建
在“走向个性化教育”区域研究推进过程中,各学校都意识到,打造具有个性化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个性化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中、小学平均每学期以“个性化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修课程有30多门,每年每个学校开设1—2门“个性化教育”校本研修课程(参见表6-11)。
表6-11 2014年以来部分“个性化教育”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目录(摘录)
续表
这些校本研修课程发源于一线教师实践的真困惑和专业发展的真需求,往往会激发教师个体或者教研组课题立项,深入进行行动研究。2013年教师课题中直接与个性化教育有关的比例为33.7%,2014年为39.2%,到了2015年教师已经不再追求在辞藻上突出个性化,关注和尊重学生差异(学生自主性培养、合作学习、学生思维、多元评价),因为提升教师个性化教育素质的思想和行动已经融入教师的研究之中,这些也成为教师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案例6-1:借助课堂观察技术精准化分析个性化数学课堂
市西初中数学学科有教师31名,其中一半为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虽然肯干敬业,但在教研活动听评课时常出现对教材重点把握不准、过分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而忽视了学生,其实这背后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为此,数学教研组开设了以“借助课堂观察技术精准化分析个性化数学课堂”为主题的校本研修课程,以听评课为抓手、以青年教师的困惑为切入点,实现全组教师个性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在研修中,教研组:(1)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研修: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区别、课堂观察的方法、课堂观察表的制作和使用等,使得教师充分学习和体验“借助课堂观察技术精准化分析个性化数学课堂”的优势。(2)以备课组为单位,选择典型课题,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研修,课上,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结队分组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力的集中、课堂参与、思维发展、情绪状态等)、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师的教学前端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生成性问题等)、课堂氛围(教师氛围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3)要求教师们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问题、深入反思;进而落实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在有限的课时内争取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理论学习—观察实践—反思—教学体验—再反思—改进教学这一流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循环上升。
经过一学年的校本研修和行动研究,教研组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取得了较大进步。在2014年静安区教育教学能力展示活动中,1名教师获得一等奖,3名教师获得三等奖。2015年,在第十一届“乐学杯”学习设计教学评比活动中,1名教师获得三等奖。在2016年4月,又有6名青年教师入围教育教学能力展示竞赛,争夺一、二等奖。
为了支持校本研修的持续、稳定,有不少学校都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机制,并建立课程、教学、教研的资源库,活化各类资源,提供教师共享。
示例6-1:
华山美术幼儿园通过调研、座谈、教研案例分析,从解决现存问题出发,通过假设、实践、调整、制度化,建立、完善保障制度。内容包括:(1)支持园本研修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针对各类教学研修活动定位不清,内容重复的问题,制订《不同层面教研活动的功能定位》《不同层面教研活动的时间安排》,准确定位各类教研活动的功能,在时间上、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落实物质保障、建立了《教研组活动正常开展的物质、经费保障》。(2)促进园本研修有效开展的护航机制:制定《校外专家定期会诊、促进园本教研开展制度》《园本教研制度建设专项小组定期研究工作制度》;(3)推动园本研修深入开展的成果转化机制:为优化资源,引发教师的主动选择,落实培训资源的网络化分享,建立了《课程资源库管理和使用方案》及《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后的反哺计划》等制度。
通过静安区全部31所中、小学校的校长调查发现,学校采用各种方式:论坛、沙龙、教学展示、班级研修、课题研究等来为教师交流和协作搭建平台,有74.2%的学校已经为此形成专门的保障机制。对全区教师的大样本调查发现,教师比较认可学校对于他们个别化教学所给予的支持,有43.6%的教师对学校的支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参见表6-12)。总体而言教师常常合作研修个别化教学,有74.5%的教师认为自己常常或总是与同事协作开展个别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参加个别化教学专题研修的频率接近常常,68.7%的教师常常或总是参加个别化教学的专题研修。这些数据表明,除了专题研修之外,学校教师之间参与个别化教学的非正式研修还是比较频繁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学校个别化教学研修氛围是浓郁的(参见表6-13)。(www.xing528.com)
表6-12 教师认识态度维度各题调查结果
表6-13 教师合作研修情况调查结果
3.学校特色的个性化资源得到深度开发
全区教师大样本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们对于学校的图书资料及图书馆、体育设施场馆及专用教室、网络信息技术资源、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及使用制度等教育资源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总体评价是比较高的(评价分值4.03,1—5级评分,3是“一般”,4为“比较高”,5为“非常高”)。具体到各项资源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作用:学校专用教室最高,为4.22;其次是操场、体育设施与体育馆,为4.16;信息技术资源和图书馆资源分为4.05和4.03;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为3.8和3.82,接近“比较高”的程度。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环境为个性化教育的推进和实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在区域的扶持下,各所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通过引进或自主开发的方式,应用了一大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牵涉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层面的数字软件。各中、小学、幼儿园在丰富课程建设、学习环境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模式,开拓基于数字化的课堂教学动态诊断方法、策略的探索,试行基于数字化的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有效地支撑了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表6-14)。
表6-14 富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的部分探索[10]
续表
这也印证了对31位校长调查的结果,100%的学校为促进个性化教育的深入开展,确实做到了向教师和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保障与探索机会,且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是多元丰富的。分别有学情诊断、考试情况统计分析、为学生提供分层多样作业、教师发布展示教学成果、学习资源的分享利用、与学生课后交流沟通以及新的课堂教学辅助等(参见图6-15)。
图6-15 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情况
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发现,借助信息技术,区域的教与学呈现出了新的特质:教学效率提高,教学空间得到拓展,学生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体验到在现实环境中无法体验到的真实;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学习呈现创新性、自主性、个性化等特点,学生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明显加强;生生、师生、家长与教师多向互动,交流更加多元、便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够捕捉更多以往难以搜集的信息,从而进一步精准针对地分析学情,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管理。
4.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氛围正在孕育
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个体发展生态系统论,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发展[11]。学校是学生的重要学习与活动空间,学校中和谐、民主的氛围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鼓励他们敢于表达与展现真实的自我,进而促进其个性化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静安区全部31所中、小学校的校长调查发现,个性化教育背景下,学校非常注重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较好的环境,近90%的学校在学生活动设计与策划时都有明确的思想和理念指导;校长在被问及“学生在学校活动及校园环境设计方面都有参与机会”这一情况时,结果显示为非常符合(均分为6.1,1—7级评定,7为完全符合)。87%的校长认为每位学生在学校层面活动中都有展示的机会;在活动策划时,学校“常常”会就主题、内容、形式听取学生建议的比例达到60%;学生参加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置程度高的学校达到70%;有74.2%的学校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设了特色化环境。
通过全区大样本的教师调查发现,教师比较多地通过发现学生闪光点、提供表达表现机会、引导相互欣赏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在这一维度的得分均值为4.53(1—5级评定,4分为基本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相对而言,班主任会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在这一维度上的符合度得分为4.27分,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安排岗位、组织活动、发挥班会课的个性化育人效用等。
前文所引用的绿色评价、课程教学调研及区域生活质量调查结论中涉及了中、小学生对学校氛围与文化主观满意的丰富数据,亦可与本节校长和教师视角的调查结果形成互证,呈现区域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