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个性化的过程性评估一方面旨在了解区域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为下一步的改革推进提供实践反馈和证据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在探索针对个性化教育改革的有效测评方式,从而为区域教育评价的整体变革积累经验。为此,我们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并开展了一些尝试。
1.个性化教育评价的认识深化
个性化教育评价不仅仅是基于研究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区域改革实践的现实需要。然而个性化教育是否能够评价、是否需要评价、究竟该如何评价等问题,也成为我们开展此项研究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障碍。
首先,针对个性化教育是否能够进行评价,我们认为虽然每个学校或个体的个性化探索和成长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但这些探索也有共同的元素或要素,而这些就是评价的基础。另外,我们评价的重点不是衡量每个个体或单位的做法的个性化程度,而是衡量这些做法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所发挥作用的程度。
其次,针对个性化教育是否需要评价,我们认为个性化教育离不开个体和单位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在当前的状况下,仅仅或全部靠个体的自觉还过于理想化,现实需要评价的推进。一方面,个性化教育实施的难度很大,而且没有现成的模式、方法,即使有一些地区或学校的探索经验,但由于资源、文化等条件的差异也无法照搬。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由于畏难而退缩,或者观望等待,导致行动迟缓,进展微小。另一方面,应试的惯性还存在,影响还比较大,知识本位的教育观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教师个体或学校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弱化了我们前进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评价来发现经验、提炼成果、分享智慧,通过启示借鉴促进各单位的个性化教育实施;我们也需要评估来发扬优势、弥补短板,促使个体或单位增强信心、解决问题。
最后,针对目前个性化教育究竟该如何评价,我们认为虽然个性化教育实践在短期内确实有限,但评价也是非常需要的。评价有终结性评价,考察最后取得的效果如何;也有过程性评价,随时了解情况,加以改进。评价可以是达成度的评估,侧重发挥督查功能;评价也可以是引领性的评估,侧重发挥激励功能。我们的个性化评价在当前的实施更多是侧重于过程性、引领性的。
2.个性化教育评价的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展了评价的尝试,定性方面主要了解区域教师对个性化教育的理解情况,定量方面则关注对学校个性化教育改革的考查和分析。
(1)个性化教育关键特征的调查分析(www.xing528.com)
我们认为,要对个性化教育进行评价,把握个性化教育的关键特征非常重要,通过文献分析和研究讨论,我们对个性化教育的关键特征有了一些理解,如尊重、自主、选择、多元、适切。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思考,我们对全区科研室主任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研,并从理念(个性特长、自主选择、尊重差异)和实践(学生评价、教育适切、教学方式)两个维度、六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发现不同学段的教师给出的个性化教育关键词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提炼的重点关键词意义类别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别的关键词中也存在着较大的比例差距。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学段教师对个性化教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可能也表明了不同学段学校在个性化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关注点也应该是不一样的(见图5-18)。
图5-18 个性化教育关键词的学段分布
从图5-18中可以看出,三个学段除了在个性特长类差距相对较小外,其他各类别都明显存在峰值。分学段来看,中学阶段教师排在前三位的关键词分别是:理念层面的尊重差异类、个性特长类和实践层面的学生评价类;小学阶段教师排在前三位的关键词依次是:理念层面的尊重差异类、个性特长类以及实践层面的教学方式类;幼儿园阶段排在前三位的则分别是:实践层面的教育适切类、教学方式类以及理念层面的个性特长类。
从排序的对比来看,中小学的差异主要在于关注的实践点不同,中学阶段更为关注评价而小学阶段则更为关注教学实施;从基础教育(中小学)与幼儿园的排序比较中可以发现,幼儿园明显更为关注实践的落实。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小、幼三个学段在理念层面的尊重差异类与实践层面的教育适切类的选择比例呈现几乎同比例的负相关关系。
(2)个性化教育考查要点的规划与实施
通过文献学习与项目组内讨论,同时邀请部分学校和专家参与征求意见,我们初步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环节凸显个性化教育的操作要点和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教学、氛围文化以及支持保障等四个维度,包含不同观测方面、观测点、观测内容、解释说明以及观测方式等在内的学校个性化考察要点细目表。
在此细目表的基础之上,我们组织编制了区域个性化教育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分教师问卷和校长问卷,并对全区教师和校长开展了调查。具体调查结果详见报告各相关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