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直截了当地指出,利益集团和制度惯性是当前我国改革的两个“硬骨头”[4]。区域包括在学校推进个性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同样亦难免类似困境,这也是我们无从回避的现实。
一方面,从学校办学角度来看,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和限制,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办学机制的固化和单一所造成的。学生必须要按照统一的学习进度,采用统一的学习形式,学习统一的内容,同时达到统一的教学标准,然后完成统一的考核,进入统一的升学通道。这一系列“统一”的限定,再加上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无形中固化了学校的办学形式,使得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差异与发展需求的关注变得十分有限。“当前教育中一大弊端是学生‘被教育’或‘被学习’,学生缺失主体性,其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没有自我发展的权利。”[5]然而,要改变这样的办学现状,除了会带来学校教育实践的阵痛和变革之外,必然会遭遇与学校旧有办学传统和现行制度、机制、师资、评价以及资源供给等内部现实的矛盾、冲突和对抗,这也就成为人本化机制建设不得不面对的第一重障碍。
另一方面,从区域教育管理角度出发,受制于学校教育内部的惯性思维和外部的整体环境,区域教育个性化改革的作为幅度和空间其实十分有限。尤其是面对不同学段、不同办学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学校,在整体推进个性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实践问题和现实障碍。诸如有限的人、财、物资源的配备和保障,区域整体推进与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衔接,体制、机制障碍突破权限的有限释放,教师个性化教育素质的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等。这一连串的问题在考验区域教育管理者实践智慧的同时,也亟待区域管理制度与行为的同步跟进。(www.xing528.com)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考量,我们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现状,同时立足教育走向个性化的阶段性目标定位,围绕教育管理机制、教师个性化教育素质、区域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尝试并初步形成了一些推进改革走向长效的运行机制,以期为保障改革的有序推进提供现实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