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别化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是因人而异的。正如一位教师感慨地说:“教学评价,不是做买卖,‘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实在是一把尺量一个学生”,评价少了武断与专制,更富有“人情味”。
示例3-23:
对于默写同样得了80分的A、B两位同学,A生须严厉批评,B生要热烈表扬,就是这个道理。就学习态度而言,有的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有的学生虽是快马,但非加鞭不可;有的学生即使加鞭,也懒得一动。就学习能力而言,骐骥一跃,驽马须十驾,但后者更令人动容。本学期,我们设置了一份荣誉作业,背诵你喜欢的100首古今中外的诗歌。刘同学完成了203首,李同学完成了13首,从量上看,差距甚远,但他们都得到了老师热情的褒赏。刘同学赢得了两次微型讲座的机会,先后进行了《李清照——从少女心到悲秋情》《哭柳三变》两个专题微型讲座。而李同学背出《将进酒》就能赢得一块德芙巧克力。
学校里常出现的评价场合有几种,一种是学生手册上的教师的学期书面评语,事实上也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二是课堂上的口头评价;三则是作业练习上的书面评价,这常常或几乎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出现的,唯一出现文字评语的大概仅仅在作文评语这一块,对其他的书面作业的评价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或等第。这简单、笼统的评价,显然对学生缺乏指导性,无疑是不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
英国评价专家布莱克(Paul Black)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在促进学习的评价中,教师通过有效的作业反馈方式使学生理解当前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改进的建议,以缩小学生表现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形成改进的策略。相对于简单的分数或等级来说,详细的、含有改进建议的作业评语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28]。
示例3-24:
学习课文《受伤的树》后作业:用几句话表达你读了本文后的心情。
学生回答:读了短文,我感到十分震撼。一棵几十年才长成的大树,能为自然添彩,也能为人类作贡献。春天,叶芽绽出的嫩叶,是多么美丽啊!但有人却随意破坏它,饱满的叶芽将无法绽放。而破坏原能为人类作长久贡献的树木仅仅是为了那三两天的树汁或一点微不足道的金钱啊!我们得积极保护树木,才能使这样的惨祸消失。(www.xing528.com)
教师的作业评语:作业很认真。写了心情、感受,会表达,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讨论一:教师的评语是否有针对性?
这段评语没有针对题目的要求展开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写得很长,但都是围绕文章的内容在描写,并不是在表达“读了本文后的心情”,教师的评语没有关注到这一点,评语针对性不强。
针对学生的回答,可以怎么评?
建议评语一:不要过多描写文中的内容,要表达出自己读文后的心情。最后的倡议与前文有些脱节,表达时要注意连贯。
建议评语二:作业比较认真,但大部分是从文中摘录的“行为”及危害性。要抓住“要求”中的“心情”一词,用两三句话(几句话)先写心情,再稍作解释。
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R.Butler)曾就作业的反馈形式进行了研究。在一个有关小学作业的反馈实验中,教师对分成三组的学生分别给予“评语”、“等级”、“评语+等级”三种不同的反馈形式,实验结果显示,得到教师“评语”反馈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得到其他两种形式反馈的学生,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9]。作业中的“等级或分数”反馈形式,使学生喜欢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自己努力的重要性上,同时这也易使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受损。当学生作业得到的反馈是“评语+等级”时,他们拿到作业本后,喜欢做的第一件事是比较彼此的等级,而很少阅读评语,可见等级影响了评语的反馈作用。分数高低并不会告诉学生怎么去提高,只有“评语”才真正能让学生及其家长知道该如何进步。因人而异的评语在学生们看来,是教师对于自己的亲近,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对于单纯的孩子来说,教师的赞赏是他成长的雨露,只有雨露的滋润,他才有成长的动力。同样只有内心愉悦了,孩子才会有勇气和兴趣去攀登学习上的一座座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