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价目标凸显异向功能
与教学平行的评价的目的,出于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的关注与回应,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达成学生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语文如此,其他学科亦如此。
案例3-13:阅读教学中的评价策略
评价,让“先学”有导
几乎所有的阅读教学是从学生“初读课文”即“先学”开始的。先学,应该关注情境、内容、时段、时间、要求、方式、方法、辅助、评价等要素。先学,不是“放羊式”,无目标,无要求,而是聚焦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设具体情境,提出问题,明确要求,体现教师引导的智慧。
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文时,老师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刚才大家就诗歌的标题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物品,有什么人等,可是有一个同学的角度与众不同,他说,怎么去天上的街市?大家先是哄堂大笑,继而脱口而出:搭梯子,长翅膀……老师不动声色地吟诵起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学生不禁异口同声地说:“联想!”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上述教学,教师通过评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形成的过程”。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止一次“先学”,老师可以就全篇课文或部分段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先学”。先学的方式,可以是独立学习,也可以是合作学习;先学的方法也可以多样,读、写、议、演等。
评价,让“暴露”有法
先学,是为了“定教”,是为了把握学情,随时调整“教什么”,“怎么教”。“暴露”,是为了找到教学的起点;评价,也是为了把握教学进程中的学情。
那么,怎么知道学生先学后,哪些懂了,哪些不懂?哪些学生自己认为学会,实际上并没有学会?设计问题,暴露学生的潜意识,评价学生的阅读初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比如学生初读完《“诺曼底”号遇难记》,要求其完成“一则消息”:
本报讯,昨夜(____年____月____日),在英伦海峡上发生了一起两船相撞事故,被撞的“诺曼底”号邮轮60人获救,船长哈尔威殉职。
当时,夜色笼罩,大雾弥漫,负载很大的“玛丽”号在急速行驶中撞上了缓慢前进的“诺曼底”号邮轮,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船长哈尔威镇定地发布命令:妇女先上,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在他的指挥下,援救工作变得井然有序,船上60个人都获救了,而哈尔威船长却随着“诺曼底”号沉入了大海。
“一则消息”,旨在评价学生初读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个别化教学的评价格外强调了其对于不同个体的不同作用,这种作用一旦强化,就会激发起不同个体学习能动性的焕发。
个别化教学的评价因为聚焦学生发展,所以时常跳出分数的衡量、单次的评测,重在搭建起尽可能展现出学生学科基本能力的平台,甚至通过个性展示的活动来为不同的学生寻找到一条不同的表现途径,发现自己“能行”的部分。
比如对于入学的小学生,是不是只有一张张满是文字或是数字的试卷才能甄别优秀与平常?是不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伊始就被冠上语文好、数学差的帽子?有的学校突破了只有“语、数、外”三门学科学习的局限,使学生平时接受的“德育、美育、体育、劳育”也有所呈现,充分展现学生在各个学科中的“个性化”选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通过挑战题来发挥学科特长,得到更高的学业评价;学业平平但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则能获得“露一手”的机会,展示自己的特殊才能。
示例3-19:
学生按线路图分别进入五个活动场所参与学业评价活动。
●知识宫:学生对数学、英语两门学科自主选择一门学科进行挑战,学生在此可以选择基础题完成学科知识评价,也可以选择挑战题,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
说明:关于“语文”学科的评价——二年级学生能根据本学期学校推荐阅读的绘本书目进行任意一页的正确朗读,回答问题。
●手工坊:学生对折纸或制作彩泥作品进行自由选择,完成手工作品,展示自己灵巧的双手。
●才艺园:唱歌、跳舞、乐器表演,学生自己选择一项才艺进行展示,可以表演音乐课上学习的歌曲、舞蹈,也可以进行钢琴、二胡等课外学习的乐曲演奏。(www.xing528.com)
●科技馆:走进能源汽车馆,学生先了解汽车历史,认识汽车品牌,再进行评价活动,可以参与汽车知识的问答,也可以制作汽车模型。
●健身场:针对体育必修项目跳绳和学校特色项目转呼啦圈,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展现自身的体育技能。
学生每完成一项活动,家长考官以敲“奖章”的形式进行评价。“奖章”分为“过关章”和“能手章”,学生选择“基础题”进行学科评价,将获得“过关章”,选择“挑战题”进行学科评价,将获得“能手章”。
学生在“学业评价”中通过自主选择,发挥学业优势,突出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方位的评价。学业评价从“一次检测”转化为学生“错位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从一纸试卷到综合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个性化”潜力和才能的发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让学生深化自己的个性特长。家长以“考官”的身份参与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过程,亲历学生学业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见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进家校互动。评价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兴趣,让学生人人都能动动双手,动动口耳,轻松接受学业评价,慢慢适应学习的“上下探索”之路,在活动中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使得“学业评价”成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导向。这样的评价从一方面来看,是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次愉快的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从另一方面来看,是让每个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专属的成就,积淀起后续学习的力量。
2.评价主体逐步走向自我
个别化教学评价立足于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者的进步与发展,最及时地给予问题矫正,也给予行动导向。个别化教学引发的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大量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存在,大量的定制学习机会的产生,以及学习者拥有的可以选择的自由,都决定了这个评价过程的主体绝不单单是来自外部,甚至可以说,在更大的程度上,个体自身的评价地位和作用已经远远高出外部的力量,学生由被评价到逐渐学会自我评价。
示例3-20:
一位学生登录网络“小脚丫”自主学习平台中的口语测评板块,选择了当日的学习内容,即《看听学》中的第71课“Father's telescope”,开始逐句模仿朗读。与此同时,后台会由计算机为他打分,评估学生的朗读与原文的相似度,以100分为满分,在学生结束朗读后,酌情给出打分,学生根据所得分数赢取相应的金币作为奖励。该生在朗读through和throwing两个词时,发生了语句颠倒的错误,被扣除了相应分数,获得95分。随后,计算机以录音回放和文字现红的方式,将结果反馈给该生,以便其及时改进。
中小学里的学生英语口语测试,是一项非常费时的工作,而且往往由于测试者的主观因素,会造成测试结果的精准性缺失,而目前大班额的情况下,这项测试的操作难度非常之大,因此,多数学校都没有口语测评这一项检测内容,但从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来看,这个内容的匮乏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对于一所外国语小学而言,在班额数低于20人的前提下,进行口语测试,依然无法回避上述的两个问题。
学校借助网络平台,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开展口语测评。平台上“口语测评”的内容主要分为“读一读”“情境问答”“朗读短文”和“话题自述”四个板块。“读一读”以认读单词、词组为主;“情境问答”是快速回答日常会话;“朗读短文”指流利标准地朗读指定语段;“话题自述”指围绕某一话题表达。可以通过后台显示出每一位学生每一个测试板块的得分情况。
示例3-21:
以下表格是学校某班的期中人机口测数据统计情况。
在四个部分中,“朗读课文”部分失分的学生较多。而这部分学生多为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以马某某为例,口语发音流利、准确,但美音英音混乱,在计算机统一严格的标准下,连连失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以原版电影为基础,总结英美发音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纯正的发音。在“读一读”板块中,以赵某某为例,大部分学生因为发音含糊、声音太轻而失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夸张朗读单词的方式,结合自然拼读规律,让学生朗读单词时做到字正腔圆。在“情境问答”板块中,以王某某为例,因为回答速度太慢,导致漏题而失分。情景问答的关键在于快速反应,考查学生对日常会话的熟练度,课堂“开小火车”的方式最能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在“话题自述”板块中,张某某是全班唯一的零分。究其原因竟是无从入手,无话可说。口语表达需要搭建清晰的框架,理顺表达脉络,课堂中教师的启发与架构显得尤为重要。
整个测评过程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自控测评节奏,自选自评难度,自由安排测评时间,突出学生本位的评价理念,他们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口语能力,在认识之后,或可自行解决、有意克服,而教师则起到辅助和指导的作用,在后台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数据,提炼个性和共性问题,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共性问题,在课后进行面对面的个别化指导,定制个人学习小锦囊和小秘诀,解决个性问题。将班级授课和个别化指导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在被赋予专门打造的学习机会时,同时赋予的也有自我分析与评价的机会,时常需要对于目标达成作出合理的判断,才能决定接下去需要走的路径。这一点尤其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学习过程中明显体现。在评价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自身价值的过程,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且悦纳这种不同,评价并培育自身的情绪能力,接受自我发展、自我判断,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设计自己的学习未来。
3.评价内容关照核心素养
个别化教学中的评价指向更为动态、全面,最大化地关注到了个体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关注到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评价的内容则聚焦于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评价的方式上,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从静态单一的纸质答卷走向了动态的综合活动。单一的纸质答卷可以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多以再现、再认的测试为目标,能够检测的范围十分有限,单以一次纸笔测试的分数来作为对于一个学生学习结果的唯一注解,显然不够全面。因此,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制定具体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个别化教学要促使差异发展,在评价的问题上也要有富有说服力的促进发展的突破。
示例3-22:
学校专门开发了课程管理数字化平台,可以跟踪每一位学生在各学程的学习情况,包括选课情况、各科学习情况追踪分析、学分和学业成就积点统计等等,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历程都进入学校的管理平台。借助网络的即时性,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一次发言,一次作业,甚至是一个动作,都可能获得关注和点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到教师对自己的点评,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在上述的平台中,学生透过自己学习经历的再现,可以对自己有一个相对长周期的认识,教师也可以从综合性的指标中,看到一个学生的学习全貌,但上述数据大多依旧来源于静态的纸笔测试,对于学习能力的差异评价又该如何发现呢?一些学校突破原有的考试形式,以综合测试活动来统整学科学习隐含的核心素养。
比如,一所学校在五年级运用了如下的测试内容:
个别化教学观下的评价可以关注到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这个综合活动从自主自信、学习创新、时间管理、合作责任、实践运动等维度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既考察了学科学习里的理解、迁移、运用等高阶思维的内容,也考察了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若干因素。通过活动测试发现,五年级学生中,自信自主与学科成绩相关性更大,有80.82%的学生未能在30分钟内完成全部任务,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自主管理时间能力培养的关注,而这一点恰是个别化教学中亟待培养的一种学习素养,透过单一静态的纸质测试,是无法获取到这方面信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