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教育改革:个性化提升教育内涵

区域教育改革:个性化提升教育内涵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在个别化教学的课堂里,需要积极创设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时间的条件。在个别化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时时控制和讲授,可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性学习有机融合。其次,在个别化教学的课堂里,需要灵活组合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下走向个别化教学,保证学生拥有更多学习机会的主要组织形式。

课堂里,总的来说还是教师讲得多,教师常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但这个唯一的途径和事实之间恰恰有一定的距离。多数时候课堂里的问题是:个体淹没在学生群体中,无论你听懂与否,掌握多少,必须跟随着大家的速度往前,但学习掌握的速度始终有快慢,理解的程度一定有深浅,如何保障学生拥有自己理解、消化、吸收的时间,在参与实践交流之前,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己不同的摸索,最终走出迷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拥有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状态的机会,拥有自主建立起新旧知识有意义联系的机会,自主采纳活动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也需要有在面临困难时,被帮助支持解决问题、调整学习进度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只要给予空间,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只有解放他们的头脑、脚、双手、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才能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首先,在个别化教学的课堂里,需要积极创设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时间的条件。在个别化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时时控制和讲授,可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性学习有机融合。要想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学习的需求,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暴露学生的潜意识,讲学生不会的,也只有暴露了学生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教学的意义才更大。特别关注那些自己没有学会的学生,请他们讲讲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纠错”。这个“自留”的时间部分,看似占据了教师讲授的比重,但一味往前冲的课堂高节奏在不知不觉间抛下了一批学生。权衡二者,课堂里需要探究“教师的时间去哪儿了”,也要探究“学生的时间去哪儿了”。

部分学校规定了上课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的时间比例,教师自己的讲授时间严格控制在20分钟内,促使教师改变一讲到底、只授不引的方式,保证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活动和知识建构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给学生更多主动学习活动的时间与选择的空间。诚然,在课堂上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与学生自学时间是一种措施,尽管这是用制度作为外在的强制,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给课堂留白,赋予学生充足的时空,用于自学、交流、表达与碰撞,经历从接受到领悟直至顿悟的过程。

其次,在个别化教学的课堂里,需要灵活组合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这既保障了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理解的时间,又可以有效地将独立学习和集体学习有机融合,充分彰显各自的优势。大量分析学生独立学习的研究发现,即使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同,但每个个体所观察、所阅读、所习得的结果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相同。学生在独立学习中要独立阅读学习材料,并思考、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习题等(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那么不同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关注点一定不相同。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有的内容会简略地学,有的内容会重复学,有的能很快获得答案,有的需要更多思考……[15]独立学习的过程早已不再是“同步学习”,呈现出了明显的个别化色彩,要给学生表达暴露的机会,才能捕捉到真实的学习问题所在,所以需要有开放的氛围、自主的时间来作为实现的保障。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上,如果一直是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学习方式,学生听讲是被动的,讲课没有留给学生探索、思考或交流的机会,学生能够得到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它往往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如果都是学生的独立学习,学生各自提升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一定有学生学会,有学生没有学会;有学生这方面学会,有学生那方面学会;有学生自己认为学会,实际上没有学会”[16]的现状的存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下走向个别化教学,保证学生拥有更多学习机会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集体学习恰到好处地与课堂学习的节奏相匹配,几种形式有机融合、适度转换,既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产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以不同的活动类型提供学生更多激发潜能的机会。

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集体学习在课堂里灵活地有机组织,随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变换,这一点在幼儿园里体现得格外明显。(www.xing528.com)

案例3-4:幼儿活动组织方式的组合变换

个别活动、集体活动转向分组活动

幼儿在个别活动中的自我建构为参加分组活动、集体活动提供了智力支持。分组活动对个别活动、集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起到了推进作用,促进了全体幼儿在更高水平上的个体建构、共同建构,提高了个别活动、集体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集体活动为分组活动方式、个别活动的再开展提供依据。

这种活动组织形式的变换打破了原来单一的组织结构,三种活动方式灵活组合变换,凸显一种形式优点的同时也弥补一种形式的不足,有机补充、有机完善,合力助推共同指向学生个体个别化学习的全过程。而同时,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教师的角色以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角度和频度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的不同需求也由于不同的学习团队而得到多种多样的交流,课堂被赋予了活力,体现出流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学生在课堂里成为被放大的一个个生动个体,得到尊重,受到激励,面临适切的任务,体验不同的成就感受,激“情”,引“趣”,满足“需求”,学生不再是单一的学习角色,正呈现日趋多样化的态势,诸如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观察员”、学习方法的“讲解员”,他们和教师经历着主动学习的过程,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和谐发展,从而让学生走向由“乐学、爱学”到“会学、主动学”,进而“创造性地学、持续发展地学”的理想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