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向个性化是对面向未来的全球教育改革趋势的顺应与呼应
(1)个性化是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个性化是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更加关注这一趋势。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推进的教育改革方案都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这样的教育改革趋势也在研究领域得到反映,在基于“中国知网”对2001—2014年篇名中含“个性化”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关“个性化”的论文呈总体的增长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性化教育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图1-4 个性化相关文献数量趋势
链接1-2:《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
2015年12月10日,美国用《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代替实施了10多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这份1 000多页的庞大法律文件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中小学教育责任制;(2)给地方和学校更大的自主权;(3)给孩子父母更多的选择;(4)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阅读;(5)提高教师质量;(6)检查各州学生的学习成绩;(7)提高移民儿童的英语水平[19]。
从名称上而言,新颁法案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成功,更加注重学生的优势发展。从法案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看出,新法案更加关注教育的个性化,提高自主权,扩大选择性。
(2)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进了教育的革命。有人提出,从原始的个别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农耕教育是第一次教育革命,从个性化的农耕教育走向班级授课式的规模化教育是第二次教育革命。而当前的信息化社会则推进了第三次教育革命: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它以超时空的学习与互动,虚拟化、扁平化的交互式学习平台等为基础,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20]。每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描述了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模式已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因此,面对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和新技术的发展,作为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区,必须积极把握未来教育特征,推进教育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是重要的载体和方式。
2.走向个性化体现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发达城区示范性功能的发挥
当前,如何进一步探索减负增效,如何使教育从淘汰变为适合,如何改变理念与举措的脱节状况,以及怎样形成系统成熟的推进机制,这些大家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急需在实践中加以解决。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推出了教育综合改革,意在通过试点破解难题。在上海市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中,有10处提到了“个性化”,体现了对个性化教育的重视。在教育部近两年下发的文件中,有10余份文件不同程度地关注了个性化这一方面,这反映了当前教改对教育中的个性化问题的重视。在学校的实践探索中,也有一些典型的个案受到关注,譬如北京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教育改革,东北师大附小的个性化教育,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个性化教育,等等。这些探索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推进提供了鲜活案例。
国家教育形势和学校实践探索都体现了对个性化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但如何通过进一步试点和区域化的推进来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经验,作为发达城区,这是先行先试的动力,也是发挥实验功能的一种重要途径。区域突破是推进教育整体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通过在全国不同区域分别设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小区域带动大区域,进而带动全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正逐步成为引领国内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亮点[21]。静安区“十一五”的“轻负担、高质量”研究就指出,我国实行的是区县财政统筹制度,这一行政管理模式决定了区县所具有的独特职能。地区(指区县)是资源配置的关键行政机构和对学校领导指导的主体层级部门,这使得一个区域的改革举措比单个学校的改革举措更有全局上的代表意义[22]。所以,区域走向个性化是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种积极作为,更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功能价值。
3.静安区具有走向个性化的区域教育总体水平和条件保障
(1)较高的区域教育水平是走向个性化的前提条件(www.xing528.com)
静安区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推进和深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在前面的“轻负高质”成效分析中已经有所涉及。静安区的学业质量稳定处于高位且还有持续提升。学校间的均衡度比较高,各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静安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为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条件,这一切都是静安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基石。
2012年,静安区接受了市教委、市政府督导室的专项督导,督导组访谈了分管区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学校校长、教师、街道分管领导;召开了各类座谈会12个;实地考察了中小学校和教育单位10余所,进行听课、访谈、座谈,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对20名校长、211名教师、513名学生家长和31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了问卷调查。他们对静安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静安区的教育均衡状况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详见链接1-3)。这是静安区走向个性化的重要前提。
链接1-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项督政状况[23]
根据《上海市对区县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评估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于2012年6月12日至14日,组织上海市教育综合督政工作组(以下简称“督政组”),对静安区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政。
…………
区教育党政部门着眼教育内涵建设,努力打造精品,教育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校长和教师勇于探索实践,不断丰富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有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提升。静安区的实践探索,为本市各区县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全区中小学校学生学业合格率达98%以上,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问卷调查显示:93.6%的家长对学校总体办学水平表示“很满意”和“满意”;92.2%的家长对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表示“满意”和“较满意”。
(2)已有改革经验是区域走向个性化的重要保障
通过前期研究,静安区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已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点上探索,如注重个体的基础、需要与可能的学情分析,以学生学为线索的课堂教学逻辑结构的变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进程的“学程”模块探索,基于学生差异的导师制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做中学”操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累积的跟踪数据库,等等。这些前期探索形成了一些初步经验,为研究深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成为区域走向个性化的重要基础,也坚定了走向个性化的信心。
但是,如何使这些点上探索进一步细化和精致化,并把提炼的经验进行辐射和推广,这成为区域教育整体改革和深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如何通过前期的点上探索,激发和促进全区所有学校关注教育的个性化趋势和更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是区域教育的重要使命。这需要有整体的思考、操作的路径、机制的建设,因此,区域走向个性化也是水到渠成、势在必行的现实要求。
4.在可取可行之间确立走向个性化的区域教育改革决策
教育改革不是革命性的突变,而是渐进性的变化;不是纯理想式的诉求,而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结合点。因此,如何在教育的变革中,在可取与可行的矛盾之间进行合理抉择,既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也是一种务实的作风。可取体现为合目的性,与总体的趋势和环境的变化要相吻合;可行体现为合现实性,要与已有的基础和具备的条件相适应。要实现改革的有效实施和推进,两者必须平衡,缺一不可。
通过对静安区所经历的过程分析和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通过对全球教育改革趋势分析和国家教育改革的任务分析,通过对静安区积累的经验分析和区域教育水平的程度分析,我们认为,引领静安区教育走向个性化,开展走向个性化的区域改革探索,应该是一种正确的决策。也正是在这样的综合分析和审慎思考下,静安区正式提出并启动了“十二五”以“走向个性化”为主题的重大改革项目,2012年,这一重大项目相继被立为上海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和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