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向个性化是对个体多元化需求的直接回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开放程度的提升,个体多元化需要的诉求更加强烈,这一状况已经在前面的静安区区情分析上得到说明。如何回应个体的多元化需求?是消极的拒绝或漠视,还是积极地应对和努力满足?这是摆在静安教育人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从精品优质的目标追求和教育改革深化的使命担当出发,我们必须选择对个体多元化需求的积极应答。但是,这需要教育的转型与升级。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一刀切和大一统的方式注重整体的规模和效益,对个体的需求关注与满足不够。尽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个体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关照,但从更高标准及更细要求上,个体差异需求的满足还远远不够。这需要从理念、课程、教学、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变革,需要教育全面走向个性化。美国学者杜威曾说,只要千篇一律地对待儿童,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教育学[10],这正是反映了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内在本源和迫切要求。
2.关照个体需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
关照个体需求是教育公平性的体现,也是对个体权利的一种尊重。高质量的公平,应为每个学习者提供最适合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资源条件等一系列支持。这是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教育不断提升的内在动力,只有更好地关照个体的需求,教育的功能才会更好地发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才能真正地实现。
但是,在当前阶段下,关照个体需求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个人的自我要求,而是把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国家、民族发展联系起来。进一步而言,在现有的状况下,对个体需求的关照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尊重,学习的过程更愉悦,学习的效能和质量更高,从而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奠定基础。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获得了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特等奖。他们通过育人模式的改革,力图转变人处于被动“培养”的状态,以培养未来成熟的市民社会所需要的人才[11]。也就是说,关照个体需求要从更好培养人才的高度去审视和实施。(www.xing528.com)
3.走向个性化是人才培养方式优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条“工作方针”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三十二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规划纲要中还多处提到要因材施教,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这从教育政策层面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依据[12]。
我们国家的发展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但这需要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与转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即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个性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活跃、独立、自由的个性是创造力萌发与生长的土壤,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13]。但按部就班、整齐划一的教育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而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的学生,也很难成为创新型人才[14]。按照一个“模子”去塑造人,必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更不能适应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人才的多样性需要课程的选择性,而这正是教育走向个性化的核心。充分认识到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关键[16],树立与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管理观念显得十分迫切,并应从观念层面转入实践层面[17]。
当前,尽管我们的基础教育成就很大,但还存在着一些与优化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问题。以PISA测评的数学为例,有专家建议,中小学数学课程可以考虑根据学生能力对难度分级。我们不需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可以将嫦娥火箭送上月球的人,但可以让学生发展个性,既学好数学,同时拥有一技之长,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发展和均衡发展的机会[18]。这进一步说明了教育走向个性化对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