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教育发展之路:个性化探索与内涵提升

区域教育发展之路:个性化探索与内涵提升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静安区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连续承担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课题,形成了以重大项目引领、凝聚区域教育力量和促进整体发展的机制与格局。这样的重大项目操作经验为静安的区域教育改革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框架为引领学校走低负高质的教育之路提供了方向。研究的过程及成果促进了区域教育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区域教育发展之路:个性化探索与内涵提升

静安区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连续承担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课题,形成了以重大项目引领、凝聚区域教育力量和促进整体发展的机制与格局。从“九五”的“素质教育实施”到“十五”的“课程教学改革”及“十一五”的“学业效能提升”,这是主旨一贯的系列研究,体现了区域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

1.“九五”期间探索素质教育的学校实施

对发达地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问题的追问和行动,是静安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时代变革要求和素质教育召唤的应答,也是建设与一流城区发展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体系的现实选择。经过实际调研和专家咨询,静安区申报的“发达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研究”于1996年首次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这拉开了静安“九五”改革的序幕。该项目对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社区五个素质教育的要素展开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系统思想与操作体系,建立了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机制。

“九五”研究在学校发展自主规划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形成了创新机制,在课堂素质化策略与模式的探索、社区一体化探索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实践检验总结的引导创新、精讲精练、学科德育等七项课堂素质化策略及愉快教学、学会参与、学会探究、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这一时期静安区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系统成果,这些研究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区域教育内涵的提升。相对于其他几个方面,“九五”时期的素质行动研究在课程方面的探索稍显薄弱,这为“十五”推进课程改革埋下了伏笔。

2.“十五”期间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在分析教育改革形势、审视区域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经过研讨与咨询,静安区以“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为题确立了“十五”改革的重点,并于2001年申报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这一项目提出了若干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推进课程改革的理念,探索了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在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中,创建课改实验基地、创立合作伙伴关系、整合资源整体推进这三条主要途径与策略。这项研究引领了全区课改实践,形成了区域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机制。

经过“九五”“十五”以重大项目引领教育发展的探索,形成了项目选择、运作、总结的系统经验。在项目选择上,静安区坚持重大项目的区域性、实践性、引领性,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引领与凝聚作用;在组织管理上,确立了项目标识、主持人身份、参与成员等一系列要素,以便能够发挥项目的重大影响力与行政号召力;在运行模式上,采用一车双轮,即教育行政部门与业务机构协同推进。这样的重大项目操作经验为静安的区域教育改革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十一五”期间提高中小学业效能的实证探索

“十一五”期间,为了引领区域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经过对当时形势的判断以及对当时基础教育难点和瓶颈问题的分析,确立研究中小学生学业效能问题,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问题。这是因为,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改革,是内容的缩小与深化,而从课程改革到学生学业效能,则是进一步聚焦学生及学生的学习,也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减负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难点与瓶颈问题,作为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区,理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交出自己的答卷,为全国同类地区的实践和上级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最终,申报的“十一五”项目“提高中小学生学业效能:‘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于2008年立项教育部重点课题。(www.xing528.com)

经过研究,课题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构建了学业效能评价的两维框架(如图1-1)。这一框架为引领学校走低负高质的教育之路提供了方向。这里的学业质量指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知识能力、学习价值四个方面的增值,这里的生活质量指当前的一系列敏感指标,如睡眠与体锻时间是否充足、作业与考试负担是否适当、活动资源是否丰富、校内外成长环境是否和谐。二是形成了观念领导(问题—信念—行动)、试点突破(研究—开发—试点)、实践推广(再教育—推广—评价)三条线路联动及变革课程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知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领域深化的顶层设计。三是在总结静安区经验及国际视野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愉悦体验、增强教育针对性、拓展学生成长空间这三个提升学业效能的关键因素。研究的过程及成果促进了区域教育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图1-1 基于学业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学业效能评价两维评价

4.“十二五”期间深化方向和项目内容的探寻

从“九五”的尝试,到“十五”的持续,再到“十一五”的巩固,静安区逐渐形成了以重大项目引领和凝聚区域教育力量、促进区域教育内涵提升的机制与模式。从前面的叙述可知,这一模式的运用是双赢的过程,既促进了区域教育的整体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学校办学质量的稳定与提升。教育局、教育学院、学校三方主体从合作的过程与成效来看,都一致认可这种发展机制。因此,在教育迈向“十二五”时,继续以重大项目引领和凝聚区域教育发展,就成为顺理成章和水到渠成的选择。这既是对教育改革经验的一种传承,也是直面和回应教育发展问题的战略谋划。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曾经接受《上海教育》记者的专访,在被问及“静安教育作为上海教育的制高点,走在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扮演先行先试的领跑者角色,不断推出具有很强创新性和实验价值的改革项目,自己如何看待近年来摸索前行的教育改革路线”时,陈宇卿就明确地回答:“静安形成了以课题、项目带动全区教育发展的机制。每次改革在顶层设计之后都有项目跟进,这些项目往往和我们申报的国家级或市级课题有紧密关系,一个项目背后就有一个课题在支撑、有一个团队在研究,从而确保项目推进是科学的、专业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我们以龙头课题的形式把全区各校的科研统整起来,通过共同参与课题的方式带动学校的发展。”[1]

以重大项目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方式要传承,但关键是,这样的路要走下去,必须找到能够体现前瞻性和制高点的重大项目。为此,在“十一五”项目推进的同时,教育局、教育学院就开始酝酿和探寻“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大项目的内容。基于对静安教育现状的了解及全球未来教育趋势的把握,不断感知到对每个学生个体关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静安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方向和重点也逐渐由朦胧到清晰,那就是追求教育的个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