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言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决策、规划、行动、反思的过程,对于区域教育更是如此。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中,在传承与创新、立足现状及面向未来之间寻求平衡,不仅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有智慧的选择。
区域教育发展应该有其自身的独特经验。其经验的提炼、揭示与传扬,会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来自内部的动力,使区域教育发展获得一种优势基因。因此,对区域教育发展历程的回望审视,坚守良好的改革传统,本身就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行动智慧。静安区以重大项目引领和凝聚教育发展的教改成就与经验,是教育发展过程和成果的积淀,是对于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经验的萃取。
处于变革的年代,绝不能安于守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是改革不断发展深化的关键,教育的发展更需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胸襟。作为一项培养人、培养未来人的事业,教育的发展还需有前瞻性的视野与思维,区域教育的发展与谋划必须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趋势、技术革新的节奏。基于现状问题和未来适应的分析,处于十字路口的区域教育改革前行的抉择就会更清晰、更坚定。
本章展示的正是上海市静安区“十二五”教育改革决策所经历的过程,呈现了区域教育发展中问题—思考—决策的真实样态,描绘了区域教育改革重大行动及决策实施的画面背景。
地处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指与闸北区合并前的原静安区,下同),面积小(7.62平方千米),学校少(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单位共42家),是一个典型的袖珍小区。但静安教育的发展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教育先哲蔡元培先生、陈鹤琴先生、刘佛年先生在静安的教育实验引领和影响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20世纪60年代以后,育才中学段力佩先生的茶馆式教学、一师附小倪谷音女士的愉快教育思想,为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借鉴,更为静安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静安区深入分析区情,分析教育发展趋势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三个重大项目《发达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提高中小学生学业效能:“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的推进,引领区域教育内涵不断发展。但作为发达城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朝国际化、多功能、现代化方向发展之时,面对快速变革的时代形势和素质教育的深化要求,面对静安人对优质教育的高期盼,静安又一次站在了教育内涵提升的十字路口,该往哪里走?怎样才能走好?
这是面对现状与未来的又一次审视与抉择。
经过现状分析和目标把握,静安区把走向个性化作为深化改革的航标,作为区域教育内涵提升的路径。《上海教育》曾以“个教育”为主题,以“静安样本:中国发达城区探索教育个别化实现路径”为题目对静安区教育改革进行专题报道,探讨发达城区如何挑起探索教育个别化实现方式的重担(见链接1-1)。这是对静安教育改革的鼓励与鞭策,也是对静安教育走向个性化的预期与见证。
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又是怎样的一种思考?(www.xing528.com)
链接1-1:静安样本:中国发达城区探索教育个别化实现路径
罗阳佳 徐 星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全区总面积7.62平方千米,总人口34.9万人,学生人数2.7万人。这是一个空间局促、原住民陆续外迁的地理意义上的小区,但这又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城区,一个站在上海教育发展制高点的教育强区。
现代化最核心的特征和要求是以人为本,每一个人都追求人性的解放,每一个个体都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个别化。而区域小,学生数少,这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为静安率先探索个别化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作为发达城市的发达城区,静安已经听到了“个时代”急促而至的脚步声。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一个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城区,“个教育”命题水到渠成地摆在了静安人面前。
把学生视作“个体人”、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为个体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内涵如此丰富的“个教育”的实现方式到底是什么?静安踏上了上下探索的寻路之旅。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静安教育界自上到下有着非常鲜明的以个体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意识,他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多元化发展服务,努力追求教育的个别化。
在教育个别化理念的统领下,静安倡导“课程是校内外统整的丰富的学习经历”的价值观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选的、最值得的学习经历,让每一个个体都能主动参与、亲身体验。静安力推一系列改革举措,“N项活动”、家教指导中心、学习设计、英语村、创意梦工厂、“运动处方”等,以项目指引全区共赴教育个别化的“理想国”。
摘自:《上海教育》2010年第12A期,第12—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