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教育改革探索:个性化发展与教育内涵提升实证研究

区域教育改革探索:个性化发展与教育内涵提升实证研究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方面本成果提供了区域教育改革前沿探索的实证样本。新时期以一个区域的教育内涵发展为契机,以一种开放、整合的系统观思想来研究个性化教育问题,不仅是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深化的需要。

区域教育改革探索:个性化发展与教育内涵提升实证研究

教育走向个性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也是一个当前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一个成果丰硕但瓶颈犹存、需要实践不断推进的课题。

教育走向个性化,不但需要热情和智慧,还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某种程度上,教育个性化是一个带有前瞻性的问题。

在教育个性化的点上探索不少,但基于一个区域的整体行动的探索还比较少见。如何区域实施和推进个性化,需要更多地区特别是发达城区开展相应的实验和实践。在这一方面本成果提供了区域教育改革前沿探索的实证样本。

一、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审视与期待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的“轻负高质”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显著的成效,但如何巩固与深化?面对静安区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以及社会人士对教育的高品质、个性化需求,又该如何满足?静安区以重大项目引领和推进着教育整体发展,新一轮重大项目的着眼点又在哪里?站在教育内涵提升的十字路口,静安区在冷静审视的基础上选择了走向个性化这一提升区域教育内涵之路,这不仅是巩固“轻负高质”成果和成效的关键路径,也是大力推进学校变革、优化育人模式的重要抓手。

(一)基础教育的自信与自省

1.瞩目的成就与负担沉重和个性发展缺失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文化知识学习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均衡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给了我们强烈的自信。但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学生的学习负担沉重,成长空间匮乏,高学业负荷导致了学习兴趣减退、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特别是在想象力、身体素质、个性发展与特长培养上的问题更加突出。

2.机械、片面的倾向与多样化、选择性的不足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存在的上述问题,一方面与教育忽视个体差异、强调单一发展以及一刀切、大规模训练有直接关系,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和过于看重成绩甚至分数的评价导向,使得教育教学过多围绕知识的获得与复现,统一性的、浅层次的机械训练占据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另一方面又与学校类型单一、办学缺乏特色有密切联系,课程缺乏选择性,活动缺乏自主性,关注补短而忽视扬长,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二)教育个性化的趋势与价值

1.个性化是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如何在教育的共性要求与人的个性发展上找到平衡点,使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和谐互动,这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今,个性化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势,对“中国知网”关于2001—2014年篇名中含“个性化”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关“个性化”的论文呈总体的增长趋势。国际上众多教育理论,其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基础都是源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与关注。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旨的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不容置疑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个性化是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

新时期教育更关注人的能力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需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质疑和探索的时空,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并富有个性地学习。个性化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创造潜能,重视发展个体独立意识、自信心、质疑批判精神以及各种能力培养的教育。因而,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关键就是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与发展,个性化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区域教育发展的回望与抉择

1.区域教育发展的回望

上海市静安区基于重大项目引领,从“九五”的“素质教育实施”到“十五”的“课程教学改革”及“十一五”的“学业效能提升”,推动了区域教育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进一步巩固深化“十一五”“轻负高质”探索的成果成效,还需培育和寻找新的生长点,其中三个问题的解决非常迫切:针对性教学有待加强,多元化需求有待满足,长效推进机制有待探索。特别是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在面向个体的机会提供方面,在满足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个性化需求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和一定差距。如在静安区开展的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调查中发现,有30%—40%的学生在课程选择、社团活动以及特长展现等方面缺乏机会;在课堂学习中,还有五分之一的学生缺乏表现表达的机会,以及得到较少的肯定与表扬。

2.个性化教育突破的期待

区域突破是推进教育整体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正逐步成为引领国内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亮点。尽管个性化教育在学校层面上有许多成功样例,但从一个区域整体视角出发的实施,仍然比较缺乏。而这样的探索在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之下更具有全局上的代表意义。新时期以一个区域的教育内涵发展为契机,以一种开放、整合的系统观思想来研究个性化教育问题,不仅是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深化的需要。

3.十字路口前行的抉择

基于上述的审视、分析与思考,静安区选择了走向个性化的区域教育内涵提升之路,这一选择体现了在“可取”与“可行”两端之间的一种政策性抉择。“可取”体现为:走向个性化是对面向未来的全球教育改革趋势的顺应与呼应,是与我国教育改革的形势与重点相一致的,是与发达城区发挥实验功能、体现使命担当的角色相一致的。“可行”体现在:静安区通过多年的改革与积淀,具有走向个性化的区域总体水平和个性化点上经验的条件保障。

二、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的谋划与行动

确定走向个性化的区域教改之路,只是明确了方向与重点,但其落实和具体开展,还需要深度调研基础上的科学设计和细致谋划。历经几年的研究,静安区对走向个性化的整体思路、操作要点、实证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明确了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基本路径,深化了实践性循证的方法研修与运用,形成了由十二条核心举措组成的操作体系。

(一)走向个性化的顶层设计:三点着力、三方主体、三步深化

1.明确“教学—学校—区域”三层着力点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弊端,研究提出三个走向个性化的要点:一是基于多元差异的个别化教学,二是个性化学校的创建,三是区域推进的长效机制建设。三个推进的要点中,从主体而言,个别化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层面的探索,个性化学校更多的是学校层面的探索,长效推进机制更多的是区域层面的探索。从教学到学校再到区域,涉及的层面和产生的影响不断扩大(详见本书第二章图2-1)。

2.突出全局规划下的自主探索

研究行动采用总项目与分项目分阶段沟通—深化—调整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关注以下策略的运用:(1)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的关系。方案基于现状分析和目标分析,进行了顶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解码,为基层学校提供自主探索的方向与空间。(2)注重教育局、教育学院、学校三方主体的任务分工和沟通协商。教育局主要从个性化资源、个性化政策角度开展研究,教育学院主要从个性化课程研发及个性化教师培训入手研究,学校则主要从个性化课程、个别化教学、个性化管理加以探索。(3)强调真实问题导向与实时行动改进。在整个行动框架中,形成从现状考察、行动谋划到实践探索、资料分析再到反思调整、实证归纳不断深入的线索,其中从“实践探索”到“反思调整”之间有不断的循环(相应的实施路线图见本书第二章图2-3)。

3.形成“个别化—个性化—人本化”的深化过程

对于走向个性化,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随着探索的深入和问题的出现,认识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这一深化大致经历了从个别化到个性化再到人本化的过程。最初是关注个别、个体,即从过去的过于关注群体到对个体关注的转变;到后来突出个性、优势,即发现个体的优势潜能或智能强项,更好地促进个体的个性发展;再到后来强调人本、社会,即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这些认识和实践体现了对个性化这一问题理解的不断深化,更加明确个体与群体、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和谐关系。我们特别明确和强调,走向个性化追求的是个体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融合与统一,要在共性中发现个性,在个性中培育共性。

(二)走向个性化的行动探索

1.实践性循证的研修与运用

实践性是普教科研的重要属性,改善实践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追求。基于这一特点和实证研究的总体要求,我们提出实践性循证的研究方式,这一研究方式源于行动研究,但又强调证据的搜集与运用,其基本模式是确定问题——实施行动——评估成效——反思举措,并有不断的循环。

课题基于这一思想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方法研修,显示了问题导向、做中学习、以点带面等若干特点,研讨了实证案例的核心要素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实证案例。实践性循证方法的研修和运用保障了总课题和子课题的研究进展,促进了全区教育研究品质的提升。

2.三条路径指引下的核心举措

围绕走向个性化的三个要点、三条路径,区域层面及各个学校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重要操作价值又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举措,这些举措构成了走向个性化的实践操作要素体系(图1)。

图1 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实践操作要素(www.xing528.com)

在这三条路径和十二条核心举措中,若干方面提出了新的行动视角,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形成了丰富的实证案例。个别化教学是走向个性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中关于开展精准的差异分析,经历了从区域层面到学校教师的持续行动,并创造了若干微方法;关于提供丰富的个别化学习机会,许多学校在这方面探索出了有创意的方法,增加了学生选择和师生互动的时空。个性化学校创建是走向个性化的关键,发现个性倾向、提供课程选择、设计多元活动、深化发展性评价,成为学校育人转变的重要方略。人本化机制建设是走向个性化的保障,优化多元发展的办学路径、加强有个性化的教师研修、挖掘多场景的人本发展资源,都通过制度创建、指导提升、资源优化为推进个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三年个性化行动的成效与结论

通过量化数据、质性案例等多方证据的分析,研究发现,走向个性化取得了阶段的成效:学生个性化发展得到提升,教师观念和行动逐步转变,个性化学校的创建有了一定的雏形,长效推进机制有了一定的进展。基于课题的实践与互证,形成了三条重要的研究结论。

(一)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的行动成效

1.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关照

在本研究行动开展期间,静安区经历了两次上海全市规模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一次市教委开展的课程与教学调研,这些第三方的评价结果以及静安区持续开展的中小学生生活质量评测结果,显示了走向个性化的区域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绿色指标折射出区域学生的健康成长。数据显示,静安区学生的学业水平保持全市前列,高层思维能力指数位列全市第一梯队(注: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分为9级,最好为9级)。学习自信心指数(小学和中学分别上升2级和3级)、学习动机(上升2级)、学习压力(小学和中学分别上升3级和6级)、睡眠时间(小学和中学分别上升2级和1级)、作业状况(小学上升3级)、师生关系指数(小学和中学分别上升1级和4级)、对学校认同度(中学上升1级)等指数得到明显或一定提升。

课程与教学调研显示学生对学校较满意。对静安区的课程与教学调研报告指出,学生认为学校课程丰富、选择性大,作业负担相对轻,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满意率高,对学校环境与氛围高度认可,自信心比较强,这些方面的认同度或满意度总体在90%以上。幼儿段报告指出,幼儿在园生活愉快、有进步,家长对幼儿园保教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86.44%)。

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整体提高。学生生活质量调查是静安区自2005年以来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监测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负担四个维度的主观感受状况。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在学习负担、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化。特别是小学生在课程的选择性(由77.6%上升为79.3%)、适切性(由68.9%上升为81.8%)、参加社团机会(由73.4%上升为80.9%)、展现兴趣特长机会(由58.2%上升为73.6%),以及在课堂上自我表达机会(由76.9%上升为86.4%)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2.教师文化正在逐步转变

个性化教育的观念得到强化和落实。对全区1612位教师及31位校长进行了关于个性化教育状况的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校长和教师对于个性化教育的迫切性、参与度和知晓度都比较高。

关注学生差异的个别化教学稳步进展。静安区于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个学年对八年级学生进行关于教师个别化教学的追踪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适度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培养学生元认知等10个维度。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在个别化教学10个维度上的评价均有提高,且9个维度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二)基于实践与互证的基本结论

1.实施个别化教学有利于深度学习的达成

实施个别化教学,需要教师在理念和态度上承认和尊重差异,并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落实,如科学地分析和发现学生的不同,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内容、路径和个别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展现各自的优势,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采取因人而异、精准的“个”评价,这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实践案例和调查数据也显示,通过个别化教学,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内部学习动机等指向深度学习的指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因此,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达成深度学习。

2.创建个性化学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个性化学校的创建不仅是理念的转变,更是一次深刻、漫长的实践过程。在研究期间,区内的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各自面临的真实问题和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管理体制、教师教学方式、课程规划设计、学校环境、氛围文化、多元学习评价等方面,对个性化学校进行了积极、充分的探索。学校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培养学思结合、思行统一的创新性实践人才,发掘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课程和活动满意率达到90%以上,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与机会。因此,个性化学校的创建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3.人本化机制保障个性化教育的长效发展

教育走向个性化,关键和本质是对人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在教育中的具体追求和体现。要推进个性化教育的长效发展,促使个性化走向的步伐稳健而长远,就需要在机制上加以完善,而这些机制的核心是关注并尊重每个教育个体的独特秉性和发展需求。在我们的行动探索中,从育人路径的多元化、教师研修的个性化、资源挖掘和过程评价的人本化等方面,基于人本化的取向,进行了区域和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与机制的适应性变革。相关的调查、访谈发现,这些变革受到了教师的欢迎,保障和推进了个性化的持续发展。

四、迈向未来的个性化教育新征程

走向个性化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课题的研究呈现了实践中摸索前行、不断深化的印迹。走向个性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艰巨任务,我们只是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效,但需要反思改进的内容还很多,如对个别化教学实践策略的持续跟踪研究,对个性化学校及长效机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等。面对未来,我们更需要在新一轮的个性化教育之路上,明确方向,把握关键,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走向个性化是一项凝聚智慧和情感的系统工程

经过几年的实践,获得了几方面的启示。首先,多方主体合力共治是个性化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础,在行动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校外力量参与学校办学改革的新途径,家长深度参与学校课程、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区域学校教育新常态,社会第三方专业力量合作开发课程、教学、评价平台日渐增多。其次,注重实证是提升研究品质和推进个性化教育实践的重要手段,这次行动研究中的实证方法研修与运用,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过程性数据,同时也为实践改进提供了最为直接和有力的支撑。第三,顶层设计与行动推进是区域走向个性化的战略支撑,本轮行动从一开始对三个要点的明确及后来的行动推进项目,确保了研究与实践的高效和有序。

(二)走向个性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艰难过程

走向个性化是一个长期的追求和渐进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个性化教育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展。随着国家层面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基于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的改革正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这在为个性化教育继续推进带来新的发展命题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个性化教育本身的内涵,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阶段的成效,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展望走向个性化的未来,我们认为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培养,二是关注环境变化与技术变革的应用,三是推进深层次问题的突破与标志性成果的形成。

五、本书的安排与特点

本书共分七章,先后探讨了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的背景、谋划、过程、效果及展望。从整体框架来看,又可分为“二、三、一、一”的布局。第一章至第二章阐述了教育走向个性化的背景与谋划,深入分析了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形势、动因与条件,生动展现了静安以走向个性化实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抉择依据与过程,并就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的中长期愿景与阶段要点、实施推进方案、方法研修与运用、基本研究过程等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与设计。第三章至第五章集中呈现了围绕个别化教学、个性化学校、人本化机制三条路径的具体探索,十二条核心举措形成了区域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实践操作体系。这三章通过翔实的案例和精要的分析展现了个性化诸要点中的实践操作方法,并就三条路径的实施推进做了比较深刻的思考与讨论。第六章展示了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与成效,提出并呈现了实践性循证方法的基本特点、研修实施、案例运用,以大量的数据及案例反映了走向个性化的阶段成效,总结了研究所取得的三条基本结论。第七章是对整个研究的反思,包括这一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成果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历史与未来的结合。教育个性化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问题。成果注重既有文献、经验的梳理与继承,也努力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体现对未来的回应。

二是国际与国内的结合。教育个性化具有国际背景,更呼应国内的形势与要求。本成果力求在借鉴国际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区域实施的思路与行动。三条路径、三方主体、三步深化都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成果坚持研究路线与行政思路的统筹,既有对教育个性化的理论思考,更有基于三条路径的实践操作。理论的思考力求深刻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实践的操作力求实用性,为实践改善提供支撑。

四是量化与质性的结合。作为一项实证研究,在教育走向个性化的探索中,既注重量化数据的搜集、分析,又强调质性案例的整理、叙述,特别是通过实践性循证的研修与运用,使实证的操作兼顾学术规范与实践品性。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项目

“走向个性化:发达城区教育内涵提升的实证研究”

总课题组

2016年4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