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目前中国农村地区规划基础十分薄弱,缺乏战略性、长效性、完整性、科学性的考虑。在进行规划中,政府应积极利用高校、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的力量,对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发布有科学依据的规划设计。以国家确立最低标准和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分级提出指导意见,村镇政府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划。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发展程度差异很大。

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在地方政府开展人居建设工作前优先进行规划工作,能够避免建设过程中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重拆重建、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发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减少失误率,延长设施使用寿命,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管理成本。将科学规划置于建设行动之前,可有效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传承,是建设美好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必经之路。

(一)合理规划村庄布局

合格的村庄规划应该是满足农民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效规划,既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又能够对农村建设提出切实有效的指导意见。然而,目前中国农村地区规划基础十分薄弱,缺乏战略性、长效性、完整性、科学性的考虑。国家指导意见尚不完善,很多省份没有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的具体标准,大部分农村都处于盲目建设、无序规划状态中。

在进行规划中,政府应积极利用高校、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的力量,对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发布有科学依据的规划设计。有必要将农村规划纳到国家总体规划中来,各级政府协调开展工作。以国家确立最低标准和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分级提出指导意见,村镇政府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划。吸取农民意见,与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相衔接,编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人居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

同时,应增强与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从国家立法、地方政策的角度上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予以保障,建设多层次的法律体系,规范各个主体在建设中的义务与权力,并在发展变化中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不断完善这一法律体系。

(二)因地制定建设标准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人居环境指导意见》中对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因此,国家应先根据人口、经济等基本条件将村、镇划分为重点与一般乡镇,分级制定建设标准。各省市根据国家发布的标准,在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下给予进一步指导意见。既可以优先发展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需求较强的落后村镇,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也可在省市区域内选取基本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村以环境整治为优先试点,探索出成功经验后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区域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而乡镇政府则需立足与现有条件和财力,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治理,防止急躁冒进。(www.xing528.com)

而在环境治理较早,保护措施完善的西欧国家,已经开始走上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利用农村环境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的道路。当前中国部分农村也已达到这一发展程度,可转为开发旅游资源,通过经济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也能够对其他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发展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因此,在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规划过程中,规划者应将眼光放长远,在对农房道路和村庄绿化的同时,将村庄的风貌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重视水土保持等工程,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

(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基于中国农村目前的生态环境角度看,国家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前,有必要先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环境污染不仅对农村居民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还会破坏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发展。当今国际上对环境污染主要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基本以是否能够通过人力控制的污染程度来区分。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还属于面源污染。理应优先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环境治理是长期工作,中国农村决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而在环境治理较早,保护措施完善的西欧国家,已经开始走上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利用农村环境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的道路。当前中国部分农村也已达到这一发展程度,可转为开发旅游资源,通过经济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也能够对其他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发展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因此,在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规划过程中,规划者应将眼光放长远,在对农房道路和村庄绿化的同时,将村庄的风貌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重视水土保持等工程,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