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山西樵儒溪村环境治理与修复

佛山西樵儒溪村环境治理与修复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边村位于西樵山方向进入儒溪村的入口处,背山靠水,南边有开阔的田园风光。儒溪村现有的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如停车位不足,活动场地单一,设施落后等。儒溪村行政村域面积大,人口较多,现状的基础设施、经济收入方面较差。在产业基础、党建、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方面挖掘及发展的潜力大,因此选择儒溪村作为首批示范村居。

佛山西樵儒溪村环境治理与修复

(一)儒溪村概况

儒溪村位于西樵山西南角,行政村域范围837公顷。2018年总户数2029户,总人数7173人,其中农村户籍人数7059人,居民户籍人数114人;流动人口1257人。现状产业主要为水产养殖业,占80%~90%,以黄骨鱼为主,已有十多年的养殖历史,较为稳定;其次为种植业,占10%左右,以肉葱为主。农业整体附加值较低,亟须改造提升。村庄工业集中在新村工业区,主要为家具厂

1.旅游资源丰富

西樵镇儒溪村坐落于西樵山脚,位于广佛1小时经济圈内。儒溪村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樵山,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2.从古至今捍卫一方良田的堤围

西樵山脚下的桑园围,围堤始建于宋,是西、北江主要堤围,用以抵御西、北江洪水。因有不少桑树园而得名。樵桑联围由桑园围和樵北围联围而成,是佛山市最大和最重要的堤围,广东省粮食、经济作物及水产养殖的重要产地之一。

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西樵山山南超万亩桑基鱼塘,对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文化保护、农业景观保护、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西樵基塘农业保护区正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将建设成为珠三角基塘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产科研基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基地。

4.村落格局的特点

儒溪村下辖江边、上儒、下儒、北良、新村、基边、槎谭等多个自然村,具有不同的传统村落格局特点。

江边村位于西樵山方向进入儒溪村的入口处,背山靠水,南边有开阔的田园风光。江边村宗祠的选址和布局基本上也对应了古代风水讲究。上儒村依水而建,最外围是书院、祠堂,往里深入是墟市、集市、药材铺等商业建筑商铺兼具住宅使用。下儒村采用梳式布局,环山而居。内一环是山,二环是民居,三环是祠堂,四环是风水塘或是河涌水道,构成独特景象。

5.儒溪村现状

现状人居生态环境逐渐失去传统特色,不同时期建筑犬牙交错,村民自建房的建筑风格与色彩互不统一,与传统村落风貌不协调,导致风格混杂、色彩冲突。且村内存在临时搭建,杂乱无章,弱化儒溪村的村落特色形象。

儒溪村现有的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如停车位不足,活动场地单一,设施落后等。村内水产养殖模式主要为家庭承包制,各家各户养殖水平技术存在差异,村民收入有明显的差距,整体的经济收益较低而且发展缓慢。

儒溪村行政村域面积大,人口较多,现状的基础设施、经济收入方面较差。坐拥万亩桑基鱼塘的田园风光,风景优美。其区位、旅游资源及人文优势较广佛范围内的其他村居具有较大的优势。村域水系成网,基塘成片。具有自身特点的农耕文化及水文化,陈仲海可通九江,整体水系均可贯通,能够形成很好的景观活动;东北部则有花木场、草莓园,适合旅游开发。村委组织了当地画家作家以儒溪村为原型进行村庄写生创作,为整治规划提炼了村居环境空间意向。在产业基础、党建、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方面挖掘及发展的潜力大,因此选择儒溪村作为首批示范村居。

(二)发展目标

湾区产业融合发展村庄,佛山生态和谐宜居村庄。本次示范村将对儒溪核心区域进行整体风貌改造提升,强化村落风貌,凸显岭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引入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村集体、企业、政府带领村庄经济发展,秉承中央下发的乡村振兴战略,展示儒溪村历史文化与生命力,打造新时代乡村风貌,产业发展融合,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宜居村庄重点示范村庄。

(三)实施策略

1.提升居住环境,延伸村落空间

强化儒溪村传统岭南村落空间形态,在道路、建筑立面、文化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绿地等改造升级的基础上,美化村落空间形态,改善儒溪村村民生活环境,增加村民对本村的归属感。规划设计通过“三区三带三核”的特色风貌控制体系,“三区”即村民住宅区、公共服务区、农业生产区;“三带”为临山景观带、滨水景观带、传统街巷;二村口、祠堂、广场公园的公共空间形成“三核”,将儒溪打造成为生态型美丽乡村。(www.xing528.com)

在描绘儒溪传统岭南村落意向的蓝图中,融入了新时代的新文化。村委组织了当地画家、作家以儒溪村为原型进行村庄写生创作,为整治规划提炼了独具“乡愁”的空间意向。通过多个基础环境改造提升工作,美化村落空间形态,增强村民之间的人文交流,改善儒溪村村民生活环境,强化年轻一代对儒溪的归属感,增加此新一代村民回流发展的意愿。

2.村庄特色风貌构建

(1)街巷尺度的变化

旧村内巷道空间狭窄与开豁并存,整体空间感错落有致。门前屋后空间略单调,利用率较低,部分空间以平地为主,设有麻石座椅,功能单一。较旧民居,新建建筑增加高度,改变了原有巷道两旁的高宽比,导致采光不足,使人感觉更为昏暗与阴冷。通道基本以混凝土为主,地面色彩单一,整体空间单调冷清。适当增加景观小品,丰富空间,增添生活趣味。

保护和延续村庄原形态和山水田林乡村风貌,对村内居住建筑空间进行开拓,强化水面景观、水体与山体的联系、减少建筑对景观廊道的阻挡,使人在村落内能获得通畅与开阔的视野。

(2)变化丰富的水道形态

突出儒溪岭南水乡文化、尽可能地保留河涌两岸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不破坏河涌生态系统。驳岸景观干净整洁,并与周围环境协调,针对河涌区位的不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河涌驳岸景观提升策略。

对村内河塘、沟渠进行整治,包括清除淤泥、水面漂浮垃圾,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治理,搭建水生态环境,从而使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整治鱼塘水体沿岸的环境,增加水体曝光面,改善蚊虫滋生环境,提升全村鱼塘视觉景观。

为保证村庄安全,河涌位于村庄居民点范围内的河涌段应采用生态型硬质驳岸。驳岸上布置可供散步的小径和休闲椅,周边可适当添加当地特色的户外灯饰,例如悬挂花灯。外部河涌,结合国家生态公园河涌整治工程,对河涌驳岸进行适当的景观提升,以增加其吸引力和游览价值。

利用现状道路,联系滨水空间、山体、村落等景观特色,以组织步行流线,重组观景内容,打造一条可组合体验自然生态、村落生活、农业生产的休闲健康绿道,可以徒步或者骑行方式游览儒溪村。

3.增加文化场所强化村民乡村自豪感

修缮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通过活化利用,可将其作为历史文化、新文化活动的展示空间,增设曲艺书法等村民日常文化活动场所,提升村民文化活动品质。文化建筑、村居水塘、农耕生活、传统节庆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构成儒溪村动态的整体风貌。历史文化与人文生活共生,才能使历史与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增加强化村民对儒溪村的文化自豪感。

4.三大产业联动发展

通过产业升级、经营模式升级等方式,改变儒溪村鱼塘养殖生产模式,进一步达到增收增创的目的,同时依托农业发展,带动二三产联动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链,打造“儒溪品牌”。同时吸引年轻的村民回流创业发展。整合儒溪村的各农产品产值数据,设定合适儒溪村长远而持续的农业发展计划。依托西樵山南麓万亩鱼塘的自然优势条件,以企业与村民合作、升级农产品生产技术、建立农业试验基地、引进与培养人才、展示儒溪特色农产品的方式,建立完善农产产业链,树立新农产口碑,推广儒溪农产品品牌。

5.融入西樵山旅游区,打造宜居宜旅新儒溪

全域旅游的大环境下,西樵山将进一步提升周边地区的旅游潜力。城际间、近郊区,拥有城镇人口密集的广大腹地,儒溪村除承载居民日常生活生产之外,也将承载周边城镇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需求。城镇人口对休闲游憩地的需求,除传统的旅游风景区外,更多地以体验型为主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结合传统文化、景观民宿、观光农业等形式,新型养老地产、休闲疗养等多种组合形式逐渐出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质要求上,都将面临更大的提升。乡村人居生态环境通过郊野游憩地的意向与需求又与城市密切互动。

依托现有的优势旅游资源,儒溪村位于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主中心,坐拥近千亩鱼塘,靠近佛山市各大著名旅游景区,西樵山旅游景区、国艺影视城、南海博物馆、南海湾森林生态园、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等,未来还将建设成的佛山市国家生态公园。儒溪村内水网密布,桑基鱼塘面积广阔,村内历史建筑保存良好,兼具历史与自然两大优势条件,旅游优势相对于周边村落尤为突出。在资源、区位的多重优势下,儒溪可积极融入西樵山旅游区,打造成为西樵山文化旅游示范区的一个驿站,成为游客游览西樵山时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

通过塑造特色景观、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群、增加文化展览、提升基础服务设施等,打造宜居宜旅村落。

规划设计儒溪人文历史逍遥游、儒溪生态村落深度游等线路,让游客感受乡村振兴给儒溪村带来的变化,品尝本土菜肴特色、参与村民日常生活与文化交流等活动,更深层次体会人文,了解历史文化,领略新时代的岭南村落风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