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高西沟村水土治理措施和环境修复研究成果

陕北高西沟村水土治理措施和环境修复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平梯田相比坡式梯田更利于保持水土。

陕北高西沟村水土治理措施和环境修复研究成果

(一)改造优化土地适用性

高西沟沟壑纵横,沟底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用来开垦粮田和建造住居,而且十分危险,一旦下起暴雨就会导致泥石流洪水冲击,成为一片不可利用的废地,在高西沟本身可用土地面积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资源稀缺更是致命的。这时就要考虑如何将不可利用的废地改造为可利用的优化地。

1.将不适合耕作的土地用于建造住居

高西沟村落的不适宜用地分为山坡地和山沟地。山坡地由于有坡度,而且坡度不一,陡峭的山坡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这时需要在山坡上植树种草,来稳固山坡上的泥土,避免水土流失。另外一部分坡度平缓的山坡用来修筑梯田,或者用于修筑窑洞住居。在生态脆弱地区,土地的利用要非常谨慎,满足第一产业的耕地或者牧场都是首先考虑的利用模式,其次是作为住居建设用地或者生活设施用地。

2.将废弃用地改造成农田

高西沟村民们通过在山沟里打坝淤地来拦截从山上冲下来的洪水,并且淤积土地,对外输送清流,还可以蓄水,一举三得。这种模式适用于山区沟壑纵横,而且年降雨量大或者暴雨季节容易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地区。这种地区一般情况通过两种渠道解决沟底的土地利用问题,一方面要将沟底的地貌地形进行改造,比如建设拦洪坝,将山坡上冲刷下来的泥沙拦截在沟底。高西沟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地段,且雨季期间降水量非常大,那么一旦雨水冲刷山坡,必然导致大量水土流失,这些从山坡上下来的泥沙一旦进入黄河,将会对黄河造成巨大的污染,而且高西沟本身就匮乏的土地稀缺资源也会大量流失,对于黄河和本地村民来讲都是害处。那么如果在沟底修筑拦水坝,就会将流失的大量泥沙淤积在荒废的沟底,一方面保证了给黄河输送泥沙量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将高西沟本地的稀缺土壤资源拦截在高西沟自己的区域,相当于把山坡上的土地依靠自然的力量搬迁到废弃的沟底,让沟底“长”出土地来,而且是平整的土地,方便村民耕种粮田。

3.将难以进行建设的山坡改造为绿化用地或者农田

高西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山坡上的土质多以黄土为主,因此一旦下暴雨,就会导致大量的泥土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多以植树植草为改造土壤的基本方针,坚固土壤,将水土流失量减到最低。同时在坡上修筑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在这种情况下,坡式梯田没有水平梯田更具优势,坡式梯田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阶梯状而地块内呈斜坡的一类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来。为了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则在适应位置垒石筑埂,形成地块雏形,并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块内坡度逐步减小,从而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减少地面冲刷。许多地方在边埂上栽桑植果,栽种黄花草等,既巩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因为坡式梯田有坡面,在经过雨水冲刷之后,坡面上的泥土很容易顺着坡度流失。而且梯田的坡耕地宽度较窄,所以在条件许可时,坡式梯田应改造成水平梯田。水平梯田是在坡面上沿等高线修筑的台阶式断面的农田,为保持水土、种植作物或树木而将小于15°的缓坡地改成水平的台阶式田地。根据不同的坡度确定相应的田面宽度。要求既要能便利耕作(包括机耕),又要能最大限度地省工。一般3~5°缓坡,田面宽度20~40m;15~25°陡坡,田面宽8~10m。

水平梯田相比坡式梯田更利于保持水土。而且耕地面宽更大,无论从耕作面积和方便程度来讲,都要优于坡式梯田,当然水平梯田是在熟悉了坡式梯田的建设方法之后,在此基础之上做出的更进一步的改造。梯田的种类有很多,一般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在山坡上修筑梯田的办法,因为山坡多为黄土质山坡,且阳面坡度较缓,修筑梯田较为便利,耕种庄稼无论是耕作面积还是耕作技术,都相对坡式梯田更为便捷。

4.多种生态治理措施相互协同的土地综合优化

首先为了防止山坡上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植树种草防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其次在山坡上有节制地开垦梯田,用于耕作,同时提高土壤肥力,这是改造山坡土地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在沟底修筑淤地坝,拦截洪流,淤积土地,作为耕地和果树林地,以及拦洪蓄水,这是改造沟底的土地适用性,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对较陡的背坡上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而流失的水土又在沟底的於地坝中被拦截,形成沟底耕地,相当于将山坡上的土地转移到平整沟底,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将不可避免流失的土地重新聚集起来,扩大耕种土地的面积,弥补了退耕还林还牧所退耕的土地面积,保证了基本粮田的面积和粮食作物的创收。林草用于养殖牛羊等牲口,粪便用于肥料施加于粮田之上,更能让粮食增产而且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效率,能更扩大退耕还林还牧的土地面积,形成良性循环。

(二)调整土地结构

在生态脆弱地区,原本的土地较为敏感,生态系统单一,很容易遭到破坏,于是出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土地的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乡村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个别地区还以第三产业为辅助产业,比如高西沟,而还有一些地区乡村则主要以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的增长点。这就需要首先明确乡村的发展定位,是以第一产业为主,还是以第三产业为主,或者第一、三产业协同作用。在确定了乡村的发展定位之后,就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结构的重新规划。(www.xing528.com)

1.深入认识土地的生态脆弱性及其可改造领域

高西沟在进行生态改造之前,充分认识到暴雨冲刷土壤导致水土流失会给黄河水带去大量泥沙,而且还冲走了对自己有利的土壤肥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留住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沙就成了主要的改造任务。高西沟的生态脆弱性在于水土大量流失,山坡上种植的植被早被砍光,粮田被冲毁,无法大面积种植作物。高西沟人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开始尝试在山沟里打淤地坝,截流从山上流失的土壤,在崎岖的沟底淤积平整的粮田,一举两得,在治山治坡治沟方向上跟着技术人员打量学习实践总结,最初取得了林地牧地粮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土地利用模式,并在后来发展成林地,草地和粮田“三二一”模式。

2.考量土地的环境承载力

高西沟的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林地和住宅用地三大类为主。农业用地天生有限,那么就要淤积和开垦,淤积坝地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相反会保持土壤,改造深沟。开垦农田就会对生态带来巨大的破坏。但是人们要吃饭,土地不够就必须向山上要粮田,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严格考量土地的承载力。如果在高西沟大量开垦农田,就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开垦成熟的农田也有可能被大水冲掉,于是就发展出了山坡主要以植树种草,粮田为辅,且高效利用有限的农田,将其培育成高产田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模式,所有开垦耕地以不影响生态改造为宗旨,因为一般情况下,梯田修筑的越多,环境遭到的破坏就越大,林地的面积就越小,所以从承载力方面来讲,适宜植树种草,而不适宜大面积开垦。另外,由于土地结构脆弱,住居的建设也要考虑土地的承载力。在高西沟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窑洞是主要居住形式,窑洞的建设不需要新的平整土地作为建筑基底,采用内挖的方式不仅不占用土地,而且还充分利用山坡这类不宜开发的土壤资源,做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3.形成土地利用良性循环

林地,牧地和粮田相辅相成,彼此相互作用,林地保持水土,留住山上开垦的粮田,牧地饲养牲口,农家肥的施用能增加土壤肥力,让土地高产,于是又能留出更多的林地防沙固土,这样就形成生产和生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4.合理配置土地的用途

在经过以上分析之后,不同地位的土地要派生不同用场。在高西沟,经过对土地的合理认知分析之后,土地分为林地、牧地、粮田、住宅用地及一小部分道路用地,主要是林牧粮三类用地,林地牧地分布在山坡上,用于治理水土流失,粮田在淤地坝上以及山坡上均有分配,而且都是高产田,大量减少开垦土地的面积,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生态破坏。住宅用地一般指窑洞以及窑洞前的庭院用地,这些用地建在山坡上,遵循地势,一个山头一户或者两户三孔到五孔窑洞,占用土地很少,满足“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宜居则居”的土地利用原则。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高西沟村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也要做到合理、适宜。高西沟的水域面积就是正沟里的水坝,水坝里的水是收集的雨水,雨水的作用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和林地,生活用水则来源于地窖水。雨水还用于旅游业,游客能在水上垂钓和划船,提供娱乐项目。将雨水资源与旅游业结合起来。

水利资源在不同的生态脆弱类型的乡村中相距甚大,有的地方严重缺水,有的地方水患成灾,在不同的地方,都应该合理地利用水利资源。水患成灾的地方,正像高西沟的暴雨季节,可以在山沟里修筑水坝拦截雨水,用于灌溉。水量大的区域应当适当建设水力发电站,节约发电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