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脆弱地区乡村聚落的营造现状及环境治理修复研究

生态脆弱地区乡村聚落的营造现状及环境治理修复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生态脆弱地区的乡村,由于受到自然地形地貌、天气、资源等的环境因素影响,在发展农业畜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严重阻碍,这些地区的乡村经济普遍呈现出落后的样貌,一般情况下,贫困山村都位于生态脆弱地区。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发强度不能过高。现阶段,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乡村聚落环境营造呈现出以下特点:建筑技术落后,而且建材使用较浪费。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乡村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少部分地区以第三产业旅游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位于生态脆弱地区的乡村,由于受到自然地形地貌、天气、资源等的环境因素影响,在发展农业畜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严重阻碍,这些地区的乡村经济普遍呈现出落后的样貌,一般情况下,贫困山村都位于生态脆弱地区。

在这些乡村中,普遍存在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不合理改造而导致生态环境越加恶劣,于是越恶劣越开发,越开发越贫困,越贫困越开发的恶性循环,突出体现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重要资源单位产出效率较低,生产环节能耗和水耗较高,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下。人地矛盾突出是另一种体现,如长期过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过度开垦导致干旱区土地沙化,过量砍伐森林资源引发大面积水土流失。从国民教育来讲,我国山区村民普遍存在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的缺点,环保宣传和文教事业严重滞后。许多地方政府重发展、轻保护思想普遍,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鉴于以上问题,并且受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制约,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乡村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巨大;

(2)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3)自然灾害频发,乡村贫困逐渐加剧;

(4)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稀少;

(5)生物多样性丧失;(www.xing528.com)

(6)交通便利性差,与外界经济交往不便。

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发强度不能过高。从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如果在这些区域开发强度过高,会造成脆弱生态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已经发展的经济就要面临生态环境毁坏所带来的种种威胁,比如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物质损失,土地资源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长期无法得到恢复转变成适宜性用地,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现阶段,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乡村聚落环境营造呈现出以下特点:

(1)建筑技术落后,而且建材使用较浪费。建筑建材尽管更多使用的是当地的砖石资源,但是无限的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较大。

(2)农田和牧场使用过度。由于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所以人们大量开垦农田,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破坏已有农田,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土地开发过量,不节约用地,植树造林的意识较为薄弱。

(3)道路系统不发达。无论是聚落内部还是对外的交通体系,都没有形成主次分明的交通网络,形成聚落形态较分散,不成系统的组织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