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当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体育教学各要素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这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一般教学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两类。(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指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所共有的普遍规律。体育教学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控制、反馈中完成的。

当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体育教学各要素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这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和驾驭这些规律,根据规律去确定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一般教学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两类。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指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所共有的普遍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

体育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要受一定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特别是一定社会教育目标及其内容的制约。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情,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尽相同。我国的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和其他学科教学一道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同时,体育教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需要相适应,并随着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2.认识规律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认识活动的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形成表象的基础;思维是形成理性认识,掌握动作的关键;实践是巩固和运用知识,改进提高运动技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途径。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实际,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学习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到用之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教与学关系的一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其程度如何,主要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只有教师的努力与学生努力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教师结合对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都受到熏陶和提高,这是教学的教育目标;以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术、技能武装学生,这是体育教学的教养目标;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这是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养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教学实践表明,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统一于教学目标之中。

6.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在教学过程中,内容决定形式,如根据哪些原则,采用何种教法,运用哪种组织形式等,都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也影响着教学的进程。这些说明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其他规律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形成。

7.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www.xing528.com)

在体育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中已指出过体育教学的5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且各要素又都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各要素不是孤立、简单地产生的,而是相互制约、互相联系和作用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个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非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动机、兴趣、态度与学习方法等,把握和处理好其他要素的关系,选用适当的方法、手段与组织形式,精选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等,从而组成一个动态、综合的“合力”,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可见本规律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规律。

8.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双向交流信息的一个有序、动态、可控、反馈的过程,如图5-2所示。图中说明,体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有关教学内容经过充分准备(钻研教材、编写教案和布置场地器材等),在开始课堂教学后,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学生传出各种信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接受信息经“内化”后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产生出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纪律状况、掌握动作与练习情况、学习情绪和完成动作质量等),经分析并按现状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部署、方法与手段,再向学生发出新的信息。体育教学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控制、反馈中完成的。体育教学过程的反馈是多层次的,可分为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两种。延时反馈又可分为中时反馈和长时反馈。学生在课堂中的纪律、学习情绪、练习情况、课堂提问、随堂测验等均属即时反馈,单元、阶段考核属中时反馈,学期考试、毕业会考属长时反馈。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和处理好即时反馈,以保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5-2 体育教学过程控制反馈示意图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是指体育教学过程所特有的规律。

1.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技能的教学过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分为3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和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的教学组织水平及学生的体育基础等条件的不同,3个阶段的具体特点和所需时间也各不相同。可见,3个阶段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没有明显的界线。尽管如此,动作技能形成的3个阶段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阶段中,动作技能的教学各有特点,并有与其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只有根据这些特点、目标和要求,使用相应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在进行运动时,体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对这些变化有一定的反应与适应过程,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当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体内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渐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超量恢复的状况将依赖于运动负荷的大小和人体新陈代谢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之效,后一次课应尽量安排在上一堂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这样才能产生体育练习的效果积累,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功能水平。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失去了负荷后的痕迹效应和最佳时间,机体工作能力就会降低到原来水平——“复原阶段”,具体见图5-3。

图5-3 机体适应过程示意图

3.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功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图5-4)。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的不同,教师选择的教材和采用的组织教法的差异,以及气候变化等差别,机能活动能力提高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有所不同。身体训练水平较高的学生,功能活动能力提高所需的时间较短,达到和保持最高阶段的时间会延长,并可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