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要特别注意抓取典型的情节和细节,这首先是构成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在表现人物、凸显主题、渲染气氛等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新闻作品都离不开记者敏锐的观察。
2013年9月,《四川日报》记者收到种粮大户卢建文的求助电话,反映稻谷丰收后卖不出去非常着急,记者根据这一线索追踪18天,采写了系列报道《丰收稻谷堆成山 卖与不卖好着急》,其中有一篇《本报记者目击粮库收粮——“每吨多卖了300元”》就有这样一段情节:
在储备库的大院里,记者遇到了前来售粮的资阳市雁江区回龙乡三合村十组的唐建财。
此时,工作人员正在采集稻谷样品,准备对稻谷检验分级,确定价格。“主要检验稻谷的杂质、含水率和出糙率。中籼稻按照国家的标准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相差两分钱一斤。”工作人员介绍。在我省中籼稻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点卖粮食,一般要经过抽样、质检、检斤(称重)、结算和入库5个环节,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在检验样品期间,唐建财坐在储备库专门为售粮农民准备的休息室里喝茶,和其他售粮农户摆起了“龙门阵”。20分钟后,检验结果出来了:唐建财的稻谷水分偏高,整体属于国标三等中籼稻,价格为2.7元/公斤。“卖!”唐建财发动汽车,将粮食过秤。不多不少,正好是9273公斤,跟自己在家里称的一样。(www.xing528.com)
卸完粮食的唐建财拿到了售粮款25037.1元。“刨除运费和储存费,每吨比市场上多卖了300元,今天卖了9吨多。”唐建财说。得知储备库安排了工作人员国庆值班后,唐建财说:“再把剩下的20多吨卖了,一共能多卖9000多元哩!”
二维码8.3 《本报记者目击粮库收粮——“每吨多卖了300元”》
这段情节记者观察得十分仔细。包括唐建财来到粮库,到休息室喝茶摆龙门阵,将粮食过秤,以及下一步的决定等等,既起到以小见大,通过唐建财反映出当地农民卖粮的过程,又展示了当地政府及时调整收储政策,提高服务质量的工作改进,还生动形象,让读者有强烈的现场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