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五节谈的主要是单独访问,即新闻媒体或记者针对单个采访对象展开提问。本节和第七节主要谈群体访问,即新闻媒体或记者针对多个对象开展访问。这一节先来谈谈座谈会。
座谈会又叫讨论会或者调查会,是新闻记者借助开会的形式获取新闻素材。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过以后,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过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心理学中也有“头脑风暴法”,最早由美国学者A.F.奥斯本提出,它是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胡思乱想。奥斯本用它比喻思维高度活跃,可以打破常规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后来这一方法被引入管理学,指群体成员主要以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座谈,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常规,促进成员积极思考和畅所欲言。新闻记者的座谈会就类似这种头脑风暴法,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新闻记者的工作效率。座谈会不同于单独采访,它是在同一时间集中多个人集体访问,这样就可以帮助新闻记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信息,就将他们耗费在路上的大量时间节约下来,提高了采访效率。
二是帮助新闻记者了解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信息。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人参与的角度和时间是不同的,所以他们了解的情况也不一样,很多人掌握的信息比较零碎,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把大家邀请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就可以帮助新闻记者将新闻事件的全貌拼凑出来。再一个,人们都会遗忘记忆中的事物,但是一旦有合适的刺激,被遗忘的事物又会重新浮现在脑海中。在座谈会中,大家的讨论既是补充,同时又是提醒,可以帮助一些人进一步回忆相关事实,使新闻记者获取更多素材。还有,座谈会上大家可以互相更正,这就让新闻记者了解的信息更加真实。
三是让新闻记者了解的信息更加客观公正。人们面对事物时发表的意见和看法总是囿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视野等等,因此并不一定客观和公正。在座谈会上,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这种交流、汇合、碰撞就可以帮助新闻记者判断、思考,了解更加客观和公正的信息。
座谈会这种方式也有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话题比较敏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与会者吞吞吐吐,不愿意发表意见的情况,他们担心自己的发言或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然后招惹麻烦。
其次,座谈会属于群体访问,在单位时间内新闻记者要同时访谈多人,虽然可以多方面搜集素材,但是一般没有时间和精力谈得很深很细。(www.xing528.com)
第三,有可能出现“沉默的螺旋”。这是指如果讨论会的意见不一,在一种主导意见形成以后,持不同意见的人有可能会因为害怕自己被孤立而附和主导意见或者沉默不语,反对意见就像螺旋一样越来越少,最后形成单一意见,这就反而会影响事件的客观和公正性。
第四,会议会牵涉新闻记者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在单独的访问中,新闻记者可以把所有精力放在访问上,但是开座谈会则不然。由于参加的人员较多,作为会议的主持人,新闻记者要考虑参加人员的选取、会议的时间地点、如何控制会议进程等等方面,这些都需要耗费精力。
正因为座谈会有这样一些缺点和问题,所以新闻记者在召开座谈会的时候需要注意:
第一,座谈会不是一种常用的采访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在这些情况下比较适用。如果新闻记者对一个地方或者单位比较陌生,想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了解一些新闻线索;或者面对的新闻事件错综复杂,牵涉多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再就是新闻事件中有矛盾冲突和不同意见,而且新闻记者事先了解这种矛盾和冲突不是过于激烈,自己在会议中可以控制等等。
第二,新闻记者自己挑选座谈对象。新闻记者在召开座谈会的时候也要像单独访问那样牢牢把控主动权,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己挑选座谈对象。因为如果把这个权力交给别人,他就会挑选和自己关系密切或者为自己说话的人而排斥其他人,这样新闻记者就达不到“兼听则明”的目的。如果新闻记者对这个单位或者组织不是太熟悉,可以让对方提供名单自己选取。在选取过程中要注意抽取的人应该有代表性,比如采访一个高校,行政部门、党群机构、学院部系以及附属单位都应该有代表参加。再一个,抽取的对象之间最好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会影响参会人发言的独立性。还有不要让矛盾冲突非常激烈的对立双方同时参会,如若不然,座谈会有可能会变成角斗场。
第三,控制会议规模。因为会议规模越大,越会分散会议主持人的注意力,所以用来访问的座谈会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应该控制在10人以下,3-5人最好。这样新闻记者不仅可以提问和引导,还有精力在现场对与会者察言观色,通过他们的体态语进行分析和判断。
第四,将座谈会和单独访问结合起来。在有些采访中,由于话题敏感、时间有限等等原因,与会人员可能没有畅所欲言,新闻记者可以在会后挑选一些人员再进行单独访问,这样点面结合,就可以了解更加立体的信息,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新闻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