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士兵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近距离战斗的时候大多使用手枪,定点清除对方重点目标的时候可以选用狙击步枪,而在大面积杀伤的时候更青睐机关枪。访问中不同种类的问题也是新闻记者采访的武器,面对不同的新闻事件和人物也要选用不一样的问题。
在以往的新闻学教材中,针对问题的种类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有的将其分成十余种,还有的分成二十余种,这些划分方法比较细致也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新闻实践中的实用性不高。新闻记者不可能访问时先在十余种问题里面扒扒捡捡,考虑一下是采用声东击西式还是欲扬先抑式,更或是直捣黄龙式。笔者认为申凡老师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将问题种类划分为三大类六种的方法更具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新闻记者访问时提出的问题种类是这样的:
第一类从新闻事实的角度划分为“基本问题”和“拓展问题”。“基本问题”是了解新闻事实基本要素的问题。新闻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人物(who)、时间(when)、地点(where)、事件(what)、原因(why)、如何发展(how),人们将这六要素称为5个W和1个H。基本要素是构成一则新闻的必备元素,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失去了这些信息很多新闻就不能构成一则完整的新闻作品。与“基本问题”相对应的是“拓展问题”,它是了解新闻基本要素以外内容的问题,比如了解新闻背景、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新闻事件如何评价等等。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每则新闻必备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些特殊事件中,这些内容反而要占据新闻作品的主体地位。但总体而言,这些内容没有基本要素重要。
既然“基本问题”要比“拓展问题”更加重要,是不是在新闻现场记者要首先提出“基本问题”呢?笔者认为这要视情形而定。一般来说,新闻记者面对的新闻事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以前无法预料和准备的事件;另一类是预发事件,即新闻记者可以预判和事先准备甚至可以调控时间、地点等的事件(例如新闻记者的专访)。如果面对突发事件,建议新闻记者尽可能地先把新闻事实基本要素了解清楚。因为突发事件情况一般比较紧急,而且新闻现场千变万化,在这样的事件中新闻记者的掌控力又普遍比较差。例如某地突然发生一场火灾,记者来到现场采访负责指挥灭火的指挥员,记者就要在第一时间将基本要素了解清楚,因为这位指挥员随时可能因为现场其他突发情况而中断采访。如果新闻记者面对预发事件就可以从容一些,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提问,可以将“基本问题”和“拓展问题”穿插使用。
第二类是从问题的尖锐程度可以分为“尖锐问题”和“过渡问题”。尖锐问题是新闻记者提出的不留情面、一针见血,让对方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尖锐问题的好处是直指要害,让对方来不得半点含糊,而且此类问题一般比较敏锐和深刻,利于记者了解真相和内幕。再一个好处是回答此类问题比较困难,可以在心理上给采访对象以触动,在特殊采访中有利于新闻记者撕开对方防线,取得心理优势,从而打开突破口最后获得成功。但是“尖锐问题”的劣势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杀伤力过大,容易破坏访谈氛围,甚至会出现访谈进行不下去的情况。需要指出,尽管这一类别的问题具有这些劣势,但是新闻记者不能因此束缚自己手脚,要像那句歌词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在个别时候即使破坏整个访问也在所不惜。因为访问对象的缄默不语、暴跳如雷、百般推脱等等都在告诉受众真相到底是什么?
“过渡问题”主要配合“尖锐问题”使用。因为“尖锐问题”的“杀伤力”较大,有时候为了平衡和减少“杀伤力”就需要在“尖锐问题”提出以前先提几个不太尖锐主要用来铺垫的问题,使“尖锐问题”在水到渠成、不得不发的时候再提出来,就不显得那么尖锐和突兀了,这样就可以使新闻记者既了解情况又使访谈进行下去。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有次同时采访梁朝伟和刘德华,主持人是这样组织问题的:
主持人:让二位同时坐在这儿,是不是挺意外的?
梁朝伟:不会的。
刘德华:不会啊!
主持人:你们怎么评价二位导演?
梁朝伟:我从来没有拍过一个导演那么舒服的。因为通常拍电影都会时间很长的,他不能熬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拍电视时间很短,对,很快他就会这样,快点,快点,我要回家,他也是很急的人。
刘德华:对啊,很奇怪,我们在外地拍戏,他就说,快点拍完,我回家,我要看看我的女儿,我要看看我的儿子,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个导演那么不用心还可以拍那么好的,他是我拍过最舒服的一个导演……
主持人:可是你合作过很多个导演啊,你就不怕说,跟他合作得最舒服,这帮导演听了以后不舒服吗?
梁朝伟:不会,他真的是最舒服的。
主持人:在《无间道3》当中你们的合作,你们有没有计算过是第几次?拍电影你们俩曾经有多少次合作?
刘德华:五部。
主持人:这五部其中包括《无间道3》和《无间道1》,你们觉得哪一部合作得最痛快?
梁朝伟:应该是《无间道》,第一集比较痛快,第一集戏份比较多。
刘德华:我们碰到的机会没那么多,如果真的飙戏,可能第一集对手戏比较多。(www.xing528.com)
主持人:你们觉得最难忘的对手戏是哪一场?
梁朝伟:应该是在天台我用枪指着他的那一场。
主持人:从当年的五虎将,到现在一个刘天王、一个梁天王,两个天王,有人说一山不容二虎啊,两个天王在一起有没有较劲的时候?
刘德华:他是虎我是牛。
主持人:我可能遇到一个对手的时候,我真的会有意无意地竞争,你们有吗?
梁朝伟:在我的记忆里面是我跟他一起合作《鹿鼎记》电视剧的时候,大家对戏的时间很多,很喜欢跟他合作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演员是互动的,演员之间不是一场比赛,我让你更好的时候,你可以刺激我更好,我不会把你比下去,我把你比下去没有用。我觉得演戏是应该这样,所以没有较劲的想法。
主持人:有一个对手其实是一件好事。
刘德华:对,看到比赛破纪录,两个都很强,然后两个比比比,才会破纪录,这个一定需要的,因为那个是你的永推动力。
主持人:那说到这儿的时候,我又想起来了,也许这个事说起来不愉快,香港金像奖的评奖《无间道1》,二位同时被提名为影帝,在这个颁奖礼上,把这个奖项颁给了梁朝伟的时候,你坐在下面舒服吗?
刘德华:为什么不舒服?
主持人:因为你们是对手啊!应该说,谁都想拿到这个奖。
刘德华:我当然希望我能够拿到啊,但是我会怎么说,输了之后我会去研究,到底我输在哪里?因为我今天也问了很多媒体,香港是需要这样,我们怎么样去调整,这才是奖项中间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段采访中,主持人问的“一山不容二虎,有没有较劲的时候?”以及“把奖颁给梁朝伟的时候,你在下面舒服吗?”这两个问题显然是比较尖锐的问题,但是如果两个嘉宾一上场他就提出这两个问题,显然会让现场气氛很尴尬,甚至让节目无法继续下去。可是由于梁朝伟和刘德华的特殊经历,这个问题观众又非常关心,是必须在节目中涉及的内容。为了既提出问题同时又保持现场气氛,主持人就在前面组织了“你们合作过几次?”“哪一部戏合作得最愉快?”“最难忘的对手戏是哪一场?”等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过渡再提出尖锐问题就不会让人感觉过于直接,嘉宾接受起来也不会太为难,这样就达到了预设效果。
第三类是“开放问题”和“闭合问题”。所谓“开放问题”就是没有特殊限制或者约束,采访对象可以谈得很宽、内容可以很多的问题。例如“您对这件事情是如何看的?”“你们单位有哪些新鲜事?能和我谈谈吗?”等等。
“开放问题”一般在访问中的三个环节使用:一是可以在访问开头使用,通过随意聊天创造好的交流语境;二是在转换话题时使用,它相对灵活,方便新闻记者操控;三是在访问结束时使用,比如“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等等,这样不至于遗漏重要的采访素材。
“开放问题”的优点是由于对采访对象没有限制,所以对方可以随性而谈,有时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帮助新闻记者了解新线索,或者发现和原来预判有较大差异的主题,再或者可以缓解访问中紧张的气氛等等。但是“开放问题”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由于缺少访问控制可能导致访问对象所答非所问,或者答案空洞无物、大而无当,再或者让采访对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从何谈起。所以美国记者麦尔文·曼切尔曾说:“那些仅仅只能问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记者应该懂得这样做的后果。对于某些提供情况的人士来说,开放性问题意味着记者的准备不充分或无能。”
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在访问时还可以提出“闭合问题”,即给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限定比较窄,要有明确和具体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得到的答案比较具体、明确、指向性强,方便新闻记者控制访问的内容、方向和节奏,尤其在追问或者查证事实时更加便于记者打开突破口。再一个优点就是这一类问题便于采访对象理解,使他们能够快速领会记者需要哪些材料,从而有效节约采访时间。“闭合问题”的缺点是比较局限和死板,新闻记者提问后获得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很少有意外之喜。
虽然“开放问题”和“闭合问题”都不是十全十美,有与生俱来的缺点和问题,但是相较而言,新闻记者使用“闭合问题”更普遍一些。因为这类问题得到的素材更加具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就是由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素材和情节构成的。所以,新闻记者在访问时可以有意地将“开放问题”变成一系列由“闭合问题”组成的问题串。例如有一年《钱江晚报》一名记者去采访一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开口就问:“您能不能谈谈您当年抗美援朝的事情?”老军人一听就愣住了,因为他在朝鲜待了八九年时间,这“当年的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他反问记者:“你想听什么?”随后,记者调整思路,把这一开放式问题改成了“您在哪一年入朝的?”“您当年在哪个部队?哪个兵种?”“您在战场上负过伤吗?在哪一年?怎么负的伤?”等等闭合式问题,老军人听了以后对答如流,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