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闻记者的采访方法有多种,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事件或者题材,并不是所有采访方法都适用。例如在所有的采访方法中,访问和观察是最基本的两种,但是在调查性报道中,资料搜集应用得就更加普遍。斯蒂尔和巴雷特指出,最优秀的新闻记者应该具有“文献意识”。记录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如果一个调查新手在“文献意识”方面遇到困难,他可以考虑一下他一生中的所有纸质纪录。从出生开始,他便有了包括出生证明、住院和出院记录在内的文档和数据库。当他长大后,他留下了诸如成绩单、年鉴本的学校记录。他拿到驾照,以自己的名义买车、注册、购买汽车保险。他收到学生贷款并且获得奖学金。毕业后,他整理个人简历,填写工作申请。他开始以信用卡购物,填写私人支票,申请健康保险,购买很多许可证,买地建房,支付人身税和财产税,填写州和联邦的所得税表格,登记选举,进行政治捐款,因生意而租车,因邻里纠纷而卷入地方法院诉讼,结婚、生子、离婚。[1]
资料搜集的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非介入性,它可以让新闻记者在不进入新闻现场的情况下获得新闻信息。尽管采集新闻最好的地方是新闻现场,但是有些新闻现场是新闻记者很难进入的,比如黑社会组织内部、被严密保护,记者不允许进入的现场等等。这时候资料搜集几乎就成为了记者唯一的采访方法,他们可以通过一些路径搜集和新闻事件相关的资料,这样也可以完成新闻写作。
1971年6月,《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报纸披露了一批描写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是由一名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透露给报界的。这些文章给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政府带来了巨大冲击。可想而知,记者要想通过其他采访方法从五角大楼获得关于总统的丑闻是几乎不可能的。(www.xing528.com)
再比如,中央电视台记者曲长缨有一次到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阳泉沟煤矿采访。这个煤矿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矿难,但是矿主却瞒报死亡人数,记者到煤矿采访了死亡矿工的家属、煤矿的管理人员、火葬场的职工都是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又来到煤矿,想在矿工的宿舍里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时候,煤矿在得知他们又来采访的消息后就派人盯梢,在盯梢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摄像师的时候,曲长缨在一间矿工宿舍里发现了一个小本,他偷偷地揣在怀里,走出来一看是一个电话号码本,里面记录不少人名和电话。这个电话号码本成为记者这次采访的突破口,他按图索骥通过这个本子终于揭开了死亡矿工被瞒报的黑幕。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资料搜集在一些新闻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