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在实际采访以前还可以对新闻主题进行预判,这也是新闻策划的一个重要方面。预判主题可以为下一步采访明确方向,不至于使新闻记者到了现场以后如无头的苍蝇瞎胡乱撞,找不到重点,摸不清路线,无法组织问题,最后采访失败。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预判主题绝对不是主题先行,即先设定一个主题,然后再在新闻现场去寻找适合这个主题的材料,或者故意采用一些诱导式提问,让采访对象的回答符合自己设定的主题,又或者在新闻素材的裁剪和筛选上只使用符合新闻主题的,对其他的素材视而不见。这些都违反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一种新闻主观主义,将新闻记者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客观事实方面,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和客观,这一点是必须避免的。
预判主题只是一种初步的判断,新闻记者应该意识到这种预判会随着你采访的深入而发生变化,有时候还是180度的改变。有一次一个新闻记者到某企业采访,他事先了解到的情况以及预判的主题是该企业由于进行企业改制一举改变了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开始盈利,但是等他来到企业内部进行采访,和一些工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又实地查看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他发现自己原来预判的主题是不对的,他发现企业负责人借着企业改制大量鲸吞国有资产。在获得大量证据以后,他就以这个主题采写了一篇通讯。大家看,记者作品最后的主题就和他刚开始预判的主题大相径庭,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除了主题还有角度。新闻角度是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2]。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密不可分,新闻主题是选择和判断新闻角度的依据,而新闻角度的选择又可以表现新闻主题。采访策划有助于新闻记者把握新闻角度。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为了表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策划推出了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以后又相继推出“中国一分钟·地方篇”和各主题篇,这套系列片一改过去类似报道“大成就”“大历史”的角度,从短短的一分钟着眼,以小见大,从细微处看变化,从微观见宏观,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据统计,改微视频的线上阅读量超过了24亿,线下用户有2.5亿。
二维码5.3 《中国一分钟》(www.xing528.com)
2018年,中国新闻社李佳赟在采写“新春走基层”时就将采写角度放在了海峡两岸的夫妻群体上,发现两岸夫妻从过去大都到台湾过年变成了现在“台湾女婿”携家带口陪妻子在“大陆娘家”过年。李佳赟以此为切口,采写了《两岸夫妻“过年回谁家”》,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海峡两岸交融互通的常态化以及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是策划精当、构思巧妙。
二维码5.4 《两岸夫妻“过年回谁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