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采访对象是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需要了解自己将要采访的对象的大体情况。因为新闻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特点、文化背景以及性格特征等等,所以在采访之前就要分别了解他们的情况,如果忽视了这项工作,采访就有可能遇到麻烦。
有一次一位青年记者前去采访一位女科学家,但是去之前他没有充分了解这位女科学家的背景,这样在采访时就出现了非常尴尬的一幕:
记者:几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培养了许多人才,请问,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女科学家:对不起,我没上过大学,我搞科研全靠自学。
记者:听说您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科研项目?请问,您的新课题是什么?
女科学家:看来您并不了解我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的研究,目前只是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远远没有成功,所以谈不上什么新课题。
记者:您的孩子在哪学习?
女科学家: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精力贡献给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一直独身。请原谅,这个问题我不愿多谈。[5](www.xing528.com)
记者这次的采访是极不成功的,处处碰壁,最后发展到进行不下去的地步。他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采前准备,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一无所知,这样才在采访时问出了一连串无知的问题。其实绝大多数人在面对新闻记者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主要来自新闻记者背后庞大的受众群,他们要顾及自己的公众形象,因此他们大都比较尊重新闻记者。他们轻视的是那些没有做好准备就进行采访,而且在采访时表现的极不专业的记者,就像上面例子中的这位。
相反如果新闻记者做好了采前准备,特别是对采访对象非常熟悉,就能够更加引起对方的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著名记者华莱士有一次去采访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在采访前他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对帕瓦罗蒂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采访一开始,华莱士就提到了外界所有围绕帕瓦罗蒂的批评意见,诸如:“他们说你演唱时的发声越来越差了,人也越来越胖,舞台形象一天不如一天,常常被观众喝倒彩”等等,他接着又问:“你心里害怕吗?是不是因为你的嗓子达不到从前的黄金时期,你的演唱生涯就要终结了。”这一连串咄咄逼人的问题就像利剑刺破了帕瓦罗蒂的“保护壳”,华莱士掌握了整个采访的主动权,最后采访大获成功。正像华莱士所言:“如果你是个优秀的采访者,应该知道怎样让你的提问对象变得‘脆弱’,由于你对对方的背景以及整体情况太过了解,以至于瓦解了所有礼节和礼仪。”
既然熟悉采访对象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新闻记者在采访以前就应该尽可能多地搜集对方的资料,比如对方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求学背景、职业特征,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做过什么贡献,有过哪些特殊的经历等等。这些既可以作为背景让我们了解对方,同时有些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组织问题的关键点。再一个是节省采访时间,有些事实确凿的信息就不需要在采访现场提出了。
新闻记者熟悉采访对象的方法多种多样,最普遍的就是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等搜集对方的书面资料。比如新闻记者采访一个科学家,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通过知网等数据库浏览他的论著,对其研究领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一个就是可以通过个人微博、朋友圈等了解对方的动态,这样对采访对象就会有较为立体和全面的认识。
新闻记者还可以通过采访和咨询采访对象周围的人来了解对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搜集一些特殊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其他渠道搜集不到,或者和其他渠道搜集到的信息有出入甚至完全性质相反的情况,其真实性更强。但是它的缺点是花费时间较长,寻找和选择对象有一定难度。
新闻记者还可以采用直接和采访对象见面的方法来熟悉对方,也就是在正式采访前先和被采访人见面,通过面对面的座谈来熟悉对方,类似于一种预采访。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准备方法并不常用,仅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