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历史中,有许多成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通过多年的新闻采访实践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
民国时期的著名新闻记者黄远生就提出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要做到“四能”,即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为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26]
《经济日报》的老总编艾丰将新闻采访总结为三个阶段:一是横的认识,就是对事物发展现状的认识,通过认识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二是纵的认识,要知晓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最后一个是变的认识,就是要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矛盾对立面的转化过程分析认识,只有完成了这三种认识,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才算完成。
总之,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应该广泛学习古今中外新闻工作者的成功经验,用他们的方法和技巧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新闻采访能力。
【注释】
[1]姚福申:《唐代孙处玄使用“新闻”一语的考辩》,[J],上海:《新闻大学》,1989年1期。
[2]僧佑:《弘明集》(四部备要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9页,转引自焦中栋:《“新闻”一词首次出现时间新考》,[J],北京:《国际新闻界》,2009年7期。
[3]邵天松:《也说“新闻”一词首先出现的时间和词源》,[J],北京:《国际新闻界》,2013年4期。
[4](魏)刘劭著,(西凉)刘昞注,杨新平、张锴生注译:《人物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181页。
[5](晋)干宝撰,贾二强校点:《搜神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序1。
[6]方汉奇、李矗在2005年版《中国新闻学之最》第6页,蓝鸿文在2010年版《新闻采访学》第2页都提到这则广告的题目是《新闻采访启》,这是有误的,《申报》最早出现“新闻采访”一词是在1925年7月14日第11版的《上海上公学校小学部阅读室作业情形 道尔顿制兴小学课外活动》,其中介绍作业概要时有这样一句“第二段 新闻采访法”。
[7]任白涛:《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应用新闻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127页。
[8]文电:批示:《批成都社会新闻采访社社长吴尧恕等为呈请立案一案文》,[N],《成都市市政公报》,1929年12月21日,第3期,第160页。
[9]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12月版,第57页。
[10]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12月版,第121页。
[11]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见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中国新闻史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4页。(www.xing528.com)
[12]《禁小报御笔》,《文忠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51卷,第1282页。
[13]记者当时的称呼很多,例如友人、访事、访友、笔者、访员、笔受者、笔耕者、采访等等。
[14]《台湾军务实录》,[N],上海:《申报》,1874年7月22日,第2页。
[15]军委联络部编印:《欧美主要报刊及通讯社介绍》,[M],北京:军委联络部,1954年9月版,第83页。
[16]松本君平、休曼、徐宝璜、邵飘萍著,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编注:《新闻文存》,[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307页。
[17]梁一高:《新闻采访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87页。
[18]申凡:《当代新闻采访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页。
[19]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41页。
[20]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2页。
[21]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6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上海:《新闻记者》,2017年第1期。
[22]邵培仁:《传播学》,[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54、155页。
[23]松本君平、休曼、徐宝璜、邵飘萍著,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编注:《新闻文存》,[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05页。
[24]松本君平、休曼、徐宝璜、邵飘萍著,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编注:《新闻文存》,[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388页。
[25]范东升:《新闻教育的“医学院模式”》,[J],济南:《青年记者》,2017年10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