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采访:塑造新闻写作

新闻采访:塑造新闻写作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这一理论观照新闻活动可以发现新闻采制最重要的就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部分。新闻采访针对的是事实性问题,而新闻写作针对的是意识性问题。也正因为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所以对新闻作品的要求应该一以贯之,从新闻采访阶段就开始注意。例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作品必须真实。为了将灾情尽快向外界传递从而赢得救援,同时也处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谌贻照开始向外突围。

新闻采访:塑造新闻写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不可割裂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的一种形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这一理论观照新闻活动可以发现新闻采制最重要的就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部分。新闻采访针对的是事实性问题,而新闻写作针对的是意识性问题。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采访搜集新闻事实,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意识,然后再通过创作新闻作品将意识表达出来。正如俗话所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采访解决的是“米”,而新闻写作解决的是“炊”,如果一名厨师无“米”可下或者只有已经变质的“米”,即使他有再好的厨艺也做不出一顿好饭。

也正因为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所以对新闻作品的要求应该一以贯之,从新闻采访阶段就开始注意。

例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作品必须真实。要保证新闻作品真实首先需要新闻记者采访到真实的素材,如果记者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或者在新闻采访时作风不实、急躁浮夸就有可能采访到虚假信息。2016年2月,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的文章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推出后立刻吸引了无数眼球,这篇文章描述了东北农村的种种“乱象”:父亲濒死,儿子却在用低保金“行乐痛快”;老人因为活得高寿倍感内疚,经常被晚辈打骂……这篇文章后来被证明是一篇假新闻,《财经》的致歉揭示了这则假新闻的来龙去脉:“这篇文章系《财经》春节期间系列随笔文章中的一篇……记者今年并未还乡,只是根据过往返乡见闻和今年春节电话采访而成,却发表于‘返乡日记’栏目,是不严肃和错误的,对于随笔中所述家乡的部分故事,在时间、地点、人物名称等细节方面,记者也进行了加工,影响了文章的准确性,文字表述多有失当之处。”[21]由此可以看出,这则假新闻的出笼就是因为新闻记者缺乏扎实深入的采访。

二维码1.1 《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www.xing528.com)

图1.1 谌贻照采访工作照

除了真实,新闻还必须有时效性,缺少了时效性的新闻必然是“明日黄花蝶也愁”。尤其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决定了媒体兴衰。新闻采访是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关键环节,有经验的媒体和记者总是在提高新闻采访效率和速度上下功夫。2017年8月,广西柳州杆洞乡突发山洪,广西日报柳州记者站站长谌贻照驱车8小时来到灾区,在第一时间通过广西日报的官方微博发出了灾情信息。由于洪水二次来袭,灾区的交通电力、通讯全部中断,杆洞乡成为了一座孤岛,谌贻照和外界失联数十小时。在这期间,谌贻照并没有因为水势凶猛就放弃采访,他用随身携带的手机相机将灾情和干部群众抗洪抢险的画面都记录下来。为了将灾情尽快向外界传递从而赢得救援,同时也处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谌贻照开始向外突围。第一次他艰苦跋涉了8个多小时,但是终因道路塌方、乱石挡路而功亏一篑。第二次他把其他设备都留在杆洞乡,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仅仅带着两部手机和充电宝越过了40多个塌方区终于冲出重围。通讯一经恢复,谌贻照没有片刻休息,就开始整理编辑短视频,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发回后方。报道一经发布就引起强烈反响,不但在两微一端覆盖数百万网友,成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柳州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的权威信息来源,同时还在灾区和后方搭建起沟通桥梁,为抗洪抢险提供了重要信息。

总之,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决定因素,正如《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所言:“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一点体会:如果采访的时间是一,而写作的时间是十,就颠倒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常规。应该是采访的时间是十,写作的时间是一。在写作之前,必须深入采访,下大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