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解释了自己撰写《太史公书》的缘由,同时也阐述了一种治学方法,即通过历史追溯的方法寻找事物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最后得出科学结论。遵循这种方法,如果要对新闻采访活动有正确和深刻的认识也需要梳理新闻采访相关概念和活动的历史脉络。
新闻学者对“新闻”的语源争议较大,大体有“唐代说”、“南朝说”和“西晋说”三种。传统观点认为,“新闻”一词出现在唐代神龙年间。《旧唐书.隐逸.孙处玄传》中有“孙处玄,长安中徵为左拾遗,颇善属文,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的记载。[1]2009年,焦中栋、孔正毅考证“新闻”一词在中国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南朝宋代人朱昭之的《难顾道士夷夏论》:“圣道弥纶,天运远被,玄化东流,以慈系世。仁众生民,黩所先习,欣所新闻,革面从和,精仪复兴。故微言之室,在在并建,玄咏之宾,处处而有……”[2]2013年,邵天松又撰文认为,“新闻”在中国作为一种非词语的语言结构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僧人竺法护的《佛说当来变经》:“佛告比丘:复有五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五……三、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人,不用为佳……”[3]
尽管“新闻”的语源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我认为作为一种和现代意义相近的词语无疑是从唐代开始的。除了“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外,唐代诗人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中的“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所使用的“新闻”一词也是代表新近听来或者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另外,唐代还出现了以“新闻”命名的书籍——《南楚新闻》。书中记载了中国南方一带发生的奇闻逸事,有些文章和现在的新闻非常类似,例如《孔子庙衙官》:文德中,赵滔尹平陆,有人马逸,入孔子庙,触倒十哲塑像二座。镇将孙恽走报曰:“马入孔子庙,触倒衙官两个。”文章不但包含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还包括了事件的背景。(www.xing528.com)
“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魏国刘劭所著的《人物志》中,在“七缪第十”中有这样一段话:“夫采访之要,不在多少。(事无巨细,要在得正。)然征质不明者,信耳而不敢信目。”[4]东晋史学家干宝在其撰写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也讲:“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5]这两处的“采访”都有搜集寻访、探问了解的意思,和新闻领域中“采访”的含义已经非常相近了。
“新闻”和“采访”两个词连起来作为一个词组使用是在19世纪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之后。1872年5月28日、29日,上海《申报》连续两天刊登征求新闻的广告《采访新闻启》。[6]而“新闻采访”则在1922年任白涛出版的《应用新闻学》中可以看到,“余录——世界的新闻学”中说:“新闻学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使报纸有成效,怎样叫报纸有成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最注重的有五个条件……新闻要真确老实,不应伪饰或捏造以丧失信用、自贬价值。新闻采访的时候,要审慎,将要传播的时候,要注意他(它)的来源是否正确。”[7]从此以后,“新闻采访”成为了近代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常用的词汇,不但出现在新闻学论著中,还有了以新闻采访命名的新闻机构,例如1929年,成都市就开办有成都社会新闻采访社。[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