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亭是个古镇,但镇上留存的古迹非常少。原因是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太多,很多古迹都先后毁于兵燹。虽则如此,却留下了同军事、工农业等有关的铁匠浜、马场浜、羊尖浜、船舫浜、大车浜、酒巷浜、糖场里、谢花浜、花泾角、菱巷浜、野菱浜等地名。这里就来讲一个关于羊尖浜的由来。
唐朝时,薛仁贵一族名满天下。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唐高宗时,薛仁贵累官至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后来唐帝国衰落,奸贼当道,薛家的一支由薛雷、薛云、薛霖三兄弟带领,来到了古望亭南一条浜上。这里人口稀少,农田荒凉的较多。兄弟们就在此种田为生。但是到处兵荒马乱,他们居安思危,仍旧不忘兵备。说到兵备,人好找,可是武器却难弄,特别是金属的兵器。所以大家思前想后,还是要造箭。他们看到这里竹林较多,又了解到望亭西南有王家的制弓作坊,所以三兄弟就开始在造箭上动脑筋。要造出箭,有劈竹、削竹、打磨等多道工序。三兄弟带领大家边做边学。开始时他们造的箭箭身轻重不匀,箭头不锋利,箭在空中发飘,命中率不高。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加认认真真操作,手上生了老茧,血泡也出了不少,但他们没有后悔,经过几天的努力奋斗,他们的手艺越来越熟练。
从此薛家制箭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虽然他们后来没有再参加战斗,但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却被称为“羊箭浜”,后来以讹传讹,被写成“羊尖浜”。而王家的造弓之处附近的河浜,则被称为“造弓浜”。
那么为什么要叫“羊箭”呢?因为除了弓和箭外,这制弦也是一门学问。上好的弦都是用羊肠做的。从羊肠弦子上发射出去的箭,就叫“羊箭”。(www.xing528.com)
在原望亭镇泥图村第十四组,有个不起眼的小自然村,这里三面环水,住着一位叫许大的年轻人。他是从北方过来的,熟悉怎么养羊。他到了望亭定居后,还是继续他的养羊事业。他发现这里的天气和北方不同,不适合大规模放牧,而适合圈养。于是他调整思路,根据之前养羊积累的经验,决定因地制宜圈养羊。他趁天晴,自己拿镰刀刈草晒干,长的草被编成草帘,可遮风挡雨,又把大批干草堆叠贮藏,待下雨天和冬季给山羊食用。许大发现这里的草往往带有太多水分,羊如果多吃含水量过多的青草,容易腹泻,于是他就把干草和鲜草混合起来饲喂羊群。许大开始只养了七只羊,由于他饲养得道,很快羊就越来越多,而且比本地人散养的羊更健康。到后来,他发展到养了几百只羊。许大了解到王家造弓需要六个月的小山羊的肠子做弦,因为六个月的山羊,肠子韧性大,弹性足,弦子耐用,拉开弓发箭射程远。于是他就和王家合作,长期给王家供货。为了方便出行,又防止羊群走散,他在自己住的地方造了一座设计巧妙的小桥。这是一座竹桥,中间有着不规则的高坎和缝隙,人可以自由跨过行走,但羊就无法越过。时间一长,人们把这座桥叫成“羊小桥”。许大养羊名气越来越大,他家的羊肉鲜嫩,羊皮柔软,供不应求。后来许大还在苏州开设了制衣作坊,专做羊皮袄。和他来往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知道羊小桥的人也越来越多。
时过境迁,这座桥从竹桥翻建成木桥,从木桥改建成石桥,从石桥改建成钢筋水泥桥,但桥名一直未变。“羊小桥”的故事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口述人:岳根元、韩水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