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亭华阳庙北部的五都十图,童家桥东和柳家村隔河的东南角,有个叫塔基上的自然村。
因为这个自然村现在村名第一个字用“塔”字,很多人猜想,过去这里是否造过塔,所以这块地方叫“塔基上”。其实并非如此。
相传明朝初年,在这块土地上住着姓童的大户,家有良田百亩以上,大小房屋四十余间。这户人家有三兄弟,老大叫童进富,老二叫童进强,老三叫童进裕。这三兄弟相处很和睦,全家人都听从老大安排。童家三兄弟只有一人生了一子,其余皆是女儿,人称“三房合一子”。那一子名叫童立里,小名叫童童,自幼大人们都宠爱他。童立里自小聪明好学,不淘气,对人有礼貌。家中特地聘一位闻名四乡的私塾先生来坐堂教书。为了有伴,允许邻居家孩子来读书。由于勤学苦练,加上老先生教得非常卖力,童立里很快就成为附近方圆百里有名的神童,一路科举都很顺利。
到了有一年朝廷开考,童立里也准备赴京赶考。他准备了文房四宝和行李,由书童陪伴,一起从家出发。一天上午,他们来到常州奔牛镇。这时路中立着两高两矮四位身强力壮的大汉,其中一位满脸横肉,双手叉腰,像要吃人。他双目盯着童立里不放。童立里是彬彬有礼的读书郎,初次见到这位不速之客,心想人生地不熟,只能和气为好。他斯斯文文叫了一声“大哥”,说小弟有事赴京赶考,请提供方便。童立里话还未讲完,那个大汉开口道:什么大哥不大哥,送钱来就让路,不送就别想通过。童立里眼看无法通行,马上吩咐书童从行李取银两打发他们。书童还来不及取银两,其中一个矮个子就用枪一挑,把书童的行李全部挑到自己的手中。书童跪地哭泣哀求,却被那个矮个子一脚踢得连翻两个跟斗。强盗们抢到了钱,转身就跑开了。正在这时,对面来了一顶花轿。轿中小姐见路旁落魄的童立里相貌不凡,遂派人上前问询,得知他们是进京赶考,遭遇强人,马上叫佣人回家去取银两搭救童立里。不多一会儿,佣人就取了许多银两回来了。小姐出轿,双手捧着银两交给童立里,童立里感激不尽,连忙开口,问小姐芳名。小姐红着脸低声答道:我姓郁名春香,住在附近村上。回到花轿,小姐还吩咐佣人,一路护送他们到丹阳。一路上童立里询问郁家佣人,才知道郁家小姐是去探望外婆的,而他们家是奔牛地方上有名的大户。
郁家佣人到了丹阳,准备打道回去,同时嘱咐童立里,不要辜负小姐一片好心,等考完了,一定要去郁家致谢。童立里答应:“我一定会的,我一定会的。”
后来,童立里果然金榜题名。他对郁春香念念不忘,除了及时告诉了郁家自己的情况外,还和父母提到了小姐慷慨相助的经过,并说动父母向郁家提亲。(www.xing528.com)
没过几天,郁家院中大树上喜鹊叫个不停。就在吃中饭前,童家派去的人就到了。他们说明来意后,郁家夫人接连大笑说:“我女儿福分大。她一般不出门,一出门就碰到你家公子。你家公子路上遇难,我女儿肯相助搭救公子,结果公子又金榜题名,这不是天意吗?”郁家一商量,都觉得这是天作之合,当下就同意了。不久两人经过三媒六证,正式拜堂。结婚那天,童家张灯结彩,亲戚朋友都来贺喜。童立里身披红绸带,胸戴大红花,骑上大红枣马,一路吹吹打打,向桥边进发,把先期抵达、等在桥边的郁春香接上完婚。那个接亲的地方,后来就被称为童家桥。
不久,朝廷通知童立里一个月后到浙江吴兴当官。郁春香得知后,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了童立里。她说:相公,我们郁家原来是做漳绒的,我们马上要去浙江了,看到童家这么多姑姑,我想把我的手艺传给她们。童立里听了,不禁为爱妻的贤良无私而赞叹不已。于是第二天他就和几房长辈商量,得到大家的一致欢迎。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郁春香回走娘家,借来了两部脚踏漳绒织机,在童家东屋安好。她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演示如何纺织,终于使童家诸位姑姑都学会了这门手艺。
当时这种织物销路很广、很赚钱。许多客商都来童家进货,大家就把童家所在的地方称为“踏机上”。生意眼看越做越好,童家就借钱新买了几台织机。但到了第二年冬天,天气干燥,童家的漳绒库房突然起火,织机也全部被焚。因为无法交货,还欠了巨额债务。从那时开始,童家变卖田产还钱,举家搬走。有些人说,童家搬到童立里当官的地方去了。
几百年过去了,“踏机上”始终被人们牢记着,只是音讹成了“塔基上”。只有童家桥名称没变,一直被叫到了今天。
口述人:周金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