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3所示为在单轴拉伸载荷下单晶硅中微裂纹的扩展情况,在微裂纹前端可以清晰地看到裂纹尖端。参照图7-3中的两个标记点可以看出微裂纹在连续地向前扩展。以裂纹尖端为坐标原点,将拉伸方向([100]晶向)作为y轴,将与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010]晶向)作为x轴建立坐标系。从图7-3中可以看出,随着位移载荷的增加,裂纹主要沿着x轴方向([010]晶向)扩展(从图7-3a到图7-3b,裂纹向前扩展了66.9μm;从图7-3b到图7-3c,裂纹向前扩展了12.8μm)。
为了分析单晶硅裂纹尖端附近的亚微米尺度应变场,用几何相位分析方法测定裂纹尖端区域(图7-3a和图7-3c中的方框区域,方框区域大小为12.7μm×12.7μm)的应变场。图7-4和图7-5分别给出了图7-3a和图7-3c中方框区域的平面应变场。从图7-4和图7-5中可以看出,变形仅出现在裂纹尖端附近,正应变εxx和切应变εxy基本为零,应变场主要由正应变分量εyy控制,这是因为拉伸方向沿着y轴方向,而且微裂纹是Ⅰ型裂纹。
图7-3 单晶硅原位单轴拉伸实验过程中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a)预制裂纹
图7-3 单晶硅原位单轴拉伸实验过程中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续)
b)位移载荷为1.4895μm c)位移载荷为1.6882μm
根据平面应力状态下Ⅰ型裂纹尖端理论应变场公式
图7-4 图7-3a中方框区域的实验应变场和理论应变场(彩图见文后插页)
a)实验εxx应变场 b)实验εyy应变场 c)实验εxy应变场 d)理论εxx应变场 e)理论εyy应变场 f)理论εxy应变场(www.xing528.com)
图7-5 图7-3c中方框区域的实验应变场和理论应变场(彩图见文后插页)
a)实验εxx应变场 b)实验εyy应变场 c)实验εxy应变场 d)理论εxx应变场 e)理论εyy应变场 f)理论εxy应变场
可得裂尖前方x轴上的y向应变为
式(7-1)和式(7-2)中E为杨氏模量,ν为泊松比,KⅠ为Ⅰ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可以利用在远离裂纹尖端区域的实验εyy值与理论εyy值相等来确定应力强度因子KⅠ的值。因此,在图7-4b中,取x=5.859μm,εyy=0.216%,杨氏模量E=107GPa,泊松比ν=0.3,代入式(7-2)可得,从而可得线弹性理论应变场如图7-4d~f所示。同样地,在图7-5b中,取x=4.121μm,εyy=0.663%,杨氏模量E=107GPa,泊松比ν=0.3,代入式(7-2)可得,从而可得线弹性理论应变场如图7-5d~f所示。图7-4和图7-5中应变场的变化范围如颜色条所示,最大应变为+8%,对应于白色,最小应变为-8%,对应于黑色,其他应变值介于+8%与-8%之间。可以看出,线弹性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应变场差别较大。为了进一步分析裂纹尖端前方的变形情况,从图7-4b、图7-4e、图7-5b和图7-5e提取了裂纹尖端前方且沿着裂纹线方向的实验εyy数据和理论εyy数据,分别如图7-6和图7-7所示。可以看出,在裂纹尖端前方且沿着裂纹线方向2μm之内,理论值小于实验值。这表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不能描述裂纹尖端区域的变形场,这是因为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基于连续介质模型,它不适用于亚微米尺度下的裂纹尖端附近区域。在远离裂纹尖端的区域(>2μm),实验值与理论值符合得很好。此外,从图7-6可以看出,裂纹尖端前方最大应变为3.63%,当位移载荷增加到1.6882μm时,裂纹尖端前方最大应变达到7.08%(见图7-7)。可见,随着位移载荷的增加,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变也在逐渐增加。
图7-6 图7-3a所示方框区域中裂纹尖端前方且沿着裂纹线方向的实验εyy值与理论εyy值
图7-7 图7-3c所示方框区域中裂纹尖端前方且沿着裂纹线方向的实验εyy值与理论εyy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