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本传》记载,神宗孝端皇后王氏,生于京师,万历六年(1578)册立为皇后。
皇后性格端正谨饬,侍奉孝定太后,得其欢心。光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因多次不被信任,产生了疑惧的心理。皇后调教开导,细致周到。郑贵妃独专宠爱,皇后也不计较。皇后正位中宫的时间达四十二年,以慈爱孝顺著称。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去世,谥孝端。光宗登上皇位,上尊谥,称其“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光宗皇帝去世,熹宗立为新皇,才上册宝,合葬定陵,神主牌位祔祭于庙。
孝端皇后姓王,名喜姐,祖籍是余姚双雁乡(今梨洲街道茭湖上黄、南黄)。清朝史学家邵晋涵的《姚江棹歌》“注”中说,明万历皇后册立时,有喜鹊数万,集于余姚县城江桥(通济桥)。
乾隆《绍兴府志》引万历《余姚县志》说,皇后的五世祖叫王蕴,居住在县双雁乡。洪武十九年(1386),朱元璋在百姓中挑选兵士,王蕴随驾入京,担任校尉,升为锦衣卫百户。王蕴的儿子王贤是顺天府学的秀才,贡入国子监读书,曾任镇江府教授。王贤的儿子王杞考中武科,担任定海卫镇抚。王杞的儿子王正,是北京通州漷县的秀才,在漷县的县学读书,按例贡入国子监,成为国子生。王正的儿子就是王伟,生女,一选就进中宫,万历六年(1578)大婚,礼成,赐王伟永年伯。
民间传说,王喜姐回娘家,登茭湖山顶,途中吃麻糍,亭中换衣。后来这条山岭被称为“麻糍岭”,亭子被叫作“着衣亭”。
王喜姐原姓黄,与黄梨洲属于同一支。黄梨洲属余姚通德乡竹桥黄氏,现梨洲街道黄箭山村的李家塔、周家埠、前园等黄氏都属于这一支。而王喜姐一支的黄氏分居在竹桥南向的茭湖山顶,山顶平地上有小村落叫上黄、南黄,当时属于双雁乡。
王喜姐一支的黄氏,家谱尚存,谱名《余姚双雁黄氏宗谱》,共4册,藏在余姚政协委员、收藏家褚纳新家里。黄梨洲的家谱叫作《余姚竹桥黄氏宗谱》,清道光版的藏在余姚市档案馆,民国版的收藏在余姚文保所梨洲文献馆,各有16册和20册。(www.xing528.com)
据黄宗羲《书神宗皇后事》记载,双雁乡小村落有上黄、南黄,以他们的姓而命名他们的村,村民都是宋朝时黄万河这个人的后代。明初,当兵最苦。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如果后嗣没有儿子,就在宗族中征兵,补充兵员。当时上黄黄氏有一户军籍,族里害怕被征兵,黄氏都改为王姓。后来,天顺年间的进士黄伯川、成化年间的进士第二名黄珣、进士黄韶等复姓(恢复原来的姓)。
那么王喜姐与王阳明又有什么关系呢?
黄宗羲在《书神宗皇后事》中说,万历六年(1578)二月,新的英国公继承爵位,正式册立的时候,张居正夺情留职。父亲去世,本应离职为父守孝,但张居正为了帮助万历皇帝实行“一条鞭”法,继续担任辅佐大臣,问皇后的近亲有无合适的人选。当时,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继承新建伯爵位,正是高贵显赫的时候,皇后就回答说:“王正亿。”
后来,等到王伟封为永年伯,余姚的两位伯爵都归王氏。
于是,在上黄的与王伟亲近的黄氏族人,再由黄姓而改为王姓。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毛奇龄在《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也记载,万历朝皇后王氏,余姚人,父亲王伟,因为皇后贵,封为永年伯。皇上正遇太平盛世,久好静养,一切奏章都留置宫禁中不办理。皇后对这些奏章进行封缄并加标记,随后收藏好,皇上一讲到某事,皇后随即取来某事的奏章交给皇上,宫中皆称赞皇后德比孝贞皇后。万历四十八年(1620)皇后去世,先葬在定陵,还没来得及上尊谥。光宗皇帝去世,熹宗继承皇位,才举大礼,神主牌位祔祭于庙。皇后与新建伯王守仁同族,当时,王守仁的孙子王承勋继承新建伯爵位。万历皇帝曾经问皇后:“家里有官吗?”皇后回答说:“还记得新建伯是我的侄子,还在当官,如今在京城。”第二天,皇后在坤宁宫里召见王承勋,赏赐非常丰厚。随后,王承勋奉命担任南京守备。万历十九年(1591),提督操江,挂漕运总兵官印。万历三十五年(1607),加太子太傅,用皇亲品服。时称余姚王氏有两伯,听到的人以此为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